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卷2.稚虎出山 150.試爐(下)

沒多久,差不多一百斤一個的生鐵錠子便澆出了一百個。

“我的老天,這就一萬斤了?”

莊大郎驚呆了,這可是以往莊家的四座爐窯十天的產量啊。

林徹換算了一下,不由撇撇嘴,呵,不過五噸而已,有啥好吃驚的。

莊老頭注意到林徹臉上的不屑,不禁納悶,這林郎君好似對這個產量還不滿意啊,那是想要多少呢。

他哪裡知道,在林徹前世,日產幾百噸的爐窯只是大路貨色。

生鐵有一萬斤足夠了,剩下的還有許多鐵水呢,於是工人把澆鑄這條溝槽給關上,開啟了另一條通往炒鐵爐的溝槽。

炒鐵爐這邊,早早就點著了火,對爐子進行了預熱。

因為炒鐵時燃料和鐵水是隔絕的,不需要擔心有害元素滲入鐵水中,因此普通的煤便可直接使用,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成本,要知道木炭可是比石炭貴多了。

這條溝槽的下方煙道中,熱滾滾的濃煙正在經過,對溝槽進行加熱,以保持其中流淌的鐵水溫度,不至於凝固。

鐵水流進炒鐵爐的那口大鍋後,繼續被加熱,其中殘餘的細小爐渣猶如星星般泛起了光亮。

工人轉動絞盤,把已經開始轉動的圓盤放低,圓盤上帶著的熟鐵棒探入鐵水之中,橘紅的鐵水被攪得翻滾起來。

這一翻滾,鐵水中的碳開始和空氣接觸,劇烈燃燒起來,生成大量的氣體,讓鐵水像是被燒開了一般,冒著密密麻麻的氣泡,把鐵水中殘餘的爐渣往爐邊上推蕩。

隨著其中的碳漸漸降低,鐵的熔點漸漸提高,開始變得濃稠起來,甚至開始聚起了一個個熔融狀態的鐵團。

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攪拌了,工人又轉動絞盤,把攪動盤提了起來。

另外一些工人,拿著長長的鐵鉤子,把那些鐵團勾到爐子邊上,再用夾鉗夾出來放到鍛錘下面鍛打。

這個鍛錘是水力帶動的,固定節奏,固定的力道,叮叮噹噹的錘擊在紅彤彤的鐵塊上,濺出的星星點點的火星。

經過這麼一陣捶打,鐵塊中的碳單質,剩餘雜質,還有表面被氧化的鐵屑都被去除了,就成了所謂的熟鐵。

其實應該說是含碳量不同的鋼,現代鋼鐵工業上,含碳量小於0.02%的國內稱熟鐵,國外稱純鐵,質地非常柔軟;含碳量在0.02%-2.11%的叫做鋼;含碳量在2.11%以上的國內稱作生鐵,國外稱鑄鐵。

而在華夏民間,以高爐直接從鐵礦石煉出來的稱作生鐵,以經過炒鐵爐或者炒鋼爐炒煉的為熟鐵。

其中的碳含量,和炒煉時間成反比,炒得久,碳氧化得多,鐵的碳含量越低,反之亦然,所以其碳含量能在0.01%-1.5%之間浮動,包含了現代意義上的“純鐵”和“鋼”。

所以古代炒鐵等於炒鋼,只不過古人沒有明白這其實是碳含量的關係,沒有針對性的工藝,能炒出什麼存粹靠運氣,基本上以鐵和中低碳鋼為主,鋼鐵產品中,碳含量越低越柔軟,越高則越脆、硬。

中低碳鋼柔軟,用來製作刀劍則不鋒利,古人也把它視作熟鐵,只能製作農具等普通鐵器。只有高碳鋼的韌性、硬度、強度符合製作武器的需求,那才是古人眼裡的鋼。

碳含量的高低決定了鋼鐵的軟硬,於是透過被鍛錘敲打時的表現,有經驗的鐵匠能夠分辨哪塊是軟鐵,只能打製鋤頭,哪塊能好鋼,可以鍛造鋒銳無比的寶刀寶劍。

林徹把含碳量這個關鍵秘密解釋給莊家的人聽,這些打了一輩子鐵的人開始恍然大悟起來。

如此一來,往後只要琢磨出合適的炒鐵時間,那出鋼的機率自然越來越高。

至於淬火,回火這些處理技術,莊家的人用不著林徹教,這是人家吃飯的本事。

到了這裡,林徹剩下的就是提要求了,讓他們優先生產一種可以製作弩臂材料的軟鋼,其他用途的鋼材可以稍微緩緩。

畢竟,如今還無法大量生產鋼材,但是少量的彈簧鋼,應該還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