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卷3.龍潭虎穴 237.養濟院(中)

大宋朝,不管在軍事上有多少缺點,但內政上還是算不錯的,比較具有人文精神。

華夏養濟保民思想源遠流長,歷代也多少都有相應的措施。

早在商代時期,盤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周代文王提倡「懷保小民,惠鮮鰥寡」「用咸和萬民」,周公將之發展為明德慎罰、以德治民。

而大宋這方面據說做得也還不錯,各個時期都有過這方面的努力。

北宋徽宗時設定的居養院,主要收養孤貧小兒乃至「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丐者」;安濟坊主要為醫療機構。

漏澤園設立於神宗年間,「開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貧不能葬,令畿縣各度官不毛地,聽人安厝,命僧主之」,到崇寧年間,「蔡京推廣為園,置籍,瘞人並深三尺,毋令暴露,監司巡歷檢察」。

後由于靖康之變,北宋的養濟機構大多毀於戰亂。

養濟院則是正式設立於南宋初年。

紹興元年,紹興府通判要求設定養濟機構以收留北方南遷宋人中疾病貧弱者,並專派醫官治療病人,同時派遣「童行」二人負責管理飲食。

這一要求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批准,規定凡是被收養者,要在當地官府登籍造冊,寫明姓名、籍貫,由官府出資供給口糧。

這樣,新建立的養濟院糅合了安濟坊與居養院的功能,這一時期是養濟院的興起階段,主要是收養流民乞丐,有固定的收養時間,帶有臨時性救濟的特點。

但現在,聽綰綰所說,似乎這些官方的救助制度漸漸失去了功效。

「這些年,戰亂頻頻,兩淮不少人都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早些時候,也有不少流民往臨安聚集,然後朝廷就將許多青壯年編入了軍中,孤兒也能收養到養濟院中,但後來流民實在太多,朝廷便讓地方上截留住這些流民,不再讓他們往臨安靠近了,讓他們往其他地方安置。」

「現在城中之所以見不到流民乞丐這些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因為根本不允許他們進城,即使是偷偷溜進來了,被發現了,也會被驅趕出去,只有一些孤兒,因為是軍中將士的遺孤,得以倖免留在了東邊土城之中。」

綰綰說著,語氣越發沉重,「朝廷給的那點糧食,只能讓這些孩子維持著半飢半飽的樣子,我看著不忍,便能幫一個是一個。」

綰綰沒說的是,當年他父親帶著出征的將士,也有不少戰死沙場,而他們本來就是駐紮在臨安的,家中失去了頂樑柱之後,不少女人因此改嫁,只留下孤苦無依的孩子,苦苦掙扎。

林徹確實沒想到,看似繁花似錦的臨安城,竟然還隱藏著這麼多人間悲劇,「能帶我去看看麼?」

綰綰意外的看了看林徹,然後緩緩點了點頭,「等把東西卸下後就去。」

隨後林徹才發現,綰綰的這些箱籠裡面,竟然一大半都是裝著書籍,「你怎麼這麼多書?」

綰綰從箱子裡面拿出一本,輕輕摩挲,「這些書都是我外祖家的,他家以前是大名府的,靖康時,不得不南逃,說是其他東西都可以少帶,這些書一本都不許落下,到了我外祖又只有我娘一個孩子,後來我娘嫁給我爹的時候,便把這些當做嫁妝都帶了過來,她臨走時告訴我,要好好保管這些書籍。」

「所以,你就算把房子什麼都賣了,也一直帶著這些書?」

「不然呢,這可是我孃的遺願。」

「書是用來看的,你這樣藏在箱子中,不免有些浪費了。」

「誰說沒人看了,我就已經看過一小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