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真是件折磨人的事。
雖然已經在屁股下面塞了厚厚一層軟墊,但依然讓林徹感到很痛苦。
跨著腿站著,是他現在能選擇的最優姿勢,只是看起來特別滑稽。
如果他能夠自己騎馬,應該還不至於現在這樣,畢竟練功的時候,那些馬步也不是白蹲的。
正經人騎馬,當馬在急速奔跑的時候,馬上的人其實並不是坐在馬鞍上的,而是腳踩馬鐙站著的。
對啊,我怎麼這麼笨啊!
林徹一拍腦門,他想到,完全可以在自己那個鞍座上加一副馬鐙的啊。
想到了解決辦法,那便立刻實施,這一來,接下來的路途,能輕鬆一些了。
望著改造好的鞍座,林徹大感滿意,這時姜才走過來,「郎君,姜某剛才觀察了一下,這些漢軍的馬力已經消耗大半了,估計他們應該不會再追了。」
蒙古國這時候的軍隊大致分成三種,一是本族蒙古人組成的蒙古軍,二是諸多其他民族組成的探馬赤軍,第三個就是以北方漢人組成的漢軍!
這臨淮千戶營就是一支漢軍,在蒙古軍隊中的最低一級。
「他們能追到現在,已經出乎我的意料了,算算時間,我們的信使離開已經快八個時辰了,咱們再多拖一會,援兵應該就到了。」
嘴上是這麼說著,但是林徹卻也沒有太肯定。
昨天往東派出的兩人,目的地是楚州淮陰縣。
淮陰正好地處於黃河與洪澤之間,堵在邊境的陸地通道上,是一個防禦重點。
此時的黃河下游,與林徹前世時候的位置很大不同。
在歷史上,黃河就頻繁改道,原因大多是自然因素,也有一些是人為故意的。
就從一千二百多年前說起,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後世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衝進漯川故道,經後世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穀、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
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
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兩百多年前,宋仁宗慶曆八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沖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後世河北青縣境與衛河相合,然後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
過了十二年後,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後世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四十年便斷流。
南宋建炎二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疲乏,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
而此時的洪澤,還沒有林徹前世時那麼寬廣,所以還不叫‘洪澤湖“,是一個大概七十里長的長條形湖泊,也算是邊境上的一個屏障。
這樣一來,兩者之間的陸地通道,就是東部由山東進入兩淮最佳進攻方向了。
雖然蒙古人進攻的時候,很少
(本章未完,請翻頁)
走這邊,但是防禦還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李庭芝巡邊之時,自然也把淮陰當成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