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等人攻下河縣之後,就沒有急著繼續往鄭縣進攻了。
他這麼做的原因總結有二:一來開門紅嘛,總是要好好犒賞三軍好好慶祝一下的;二來就是出於雙方士氣的考量了,鄭縣已經知道下一個被進攻的就是自己,如今一定嚴陣以待,進攻的間隔拖久一點,對方計程車氣才會回落。
太子的人都覺得急著進攻不是什麼好事。
太子覺得他們說得對,也就同意了這個建議。
就在太子他們慶祝的時候,如幕僚們猜測的一般,盛正帝在呂貴妃的建議下派兵支援鄭縣了。
原本盛正帝沒想過要派兵支援鄭縣的,會改變主意突然派兵是呂貴妃的主意。
光是把兵都攏進京都肯定是不行的,要是下面的州縣都被攻打了,再多的兵力堆在京都有什麼用。趁著太子還沒有攻打下多少州縣,呂貴妃覺得把兵力派出去才是上上策。
呂貴妃這一舉無疑是正確的,全天下知道了派兵是她的主意後,除開有些皺眉其乃是后妃卻插手政務,剩下都是實實在在的誇讚。
一個女人,一個后妃,比一個皇帝都要做得好,大周很多勢力都不知道如何評價了。
各個勢力覺得呂貴妃是個人物,可也終歸是個人物了,如今大勢已經偏向太子,他們並不覺得因為有了她,朝廷就能力挽狂瀾拯救如今的局勢。
勢力們覺得呂貴妃沒有那個實力,呂貴妃是知道的,不過她不在意,過程怎麼樣無所謂,等最後結果出來,成敗自有定論。
就在朝廷的兵力抵達鄭縣的時候,朝廷從上到下的徵兵政令開始下達了。
主意是呂貴妃提議的,盛正帝負責交代給下面的官員,而下面的官員事不關自,又下達了下屬那裡。
一層一層下達,官吏們開始在各州徵兵。
楊家將之前的徵兵,放在現在乃至往前都是特例,朝廷徵兵哪裡會管你自不自願。
只要是有男子的人家,必須出一個男人入伍。
老人老了,膝下沒有兒子?沒有也得入伍,老人入伍。
古代朝廷不會跟你講什麼理由,政令就在那裡,必須做,不然官兵會上門強行抓走。
有句古言不是這麼說:‘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注意這個替字,是替爺。要是木蘭沒有女扮男裝替爺徵,那麼爺就要去徵了。
前面也說了,如今朝廷和太子那邊的局勢,明眼人都看得出南方那個最有優勢。
這天下遲早都是太子的,如今入了朝廷的軍隊,要是在戰場上死了也是白死,就算沒有死最後也是沒有功名一說。
天下遲早都是太子的,你替盛正帝打仗,算什麼功名。
基於此上種種,百姓們對於這次招兵非常抗拒。
百姓們當然也知道抗拒沒有用,好在,按照慣例,要是不想家裡的男兒徵兵的話,是可以用五兩銀子換別人代替的,百姓們心疼銀子,可是這個時候也不得不勒緊褲腰帶拿出銀子了。
只要是對孩子有些愛的,怎麼都會想辦法弄出來五兩銀子,而不把孩子當人的,就算是知道孩子此去毫無前程可言,也不會拿出哪怕一分銀子。
不過好在不把孩子當人的終歸是少數,好多人家都拿了銀子去里正那裡,讓里正把自己家的孩子名字給劃掉了。
每個村都願意拿出銀子換孩子不用徵兵,北方那麼多個州縣那麼多個村子,最後朝廷能徵到的兵微乎其微。
兵沒有徵到,銀子倒是徵上來一大堆。
這些銀子被收集了起來,一層一層的往上拿。
正是緊張的時候,沒有貪官把這比銀子貪了,一絲一毫都不敢貪,於是乎盛正帝在朝堂上收到兵部的摺子的時候,是極其氣急敗壞的。
看著大殿上一箱又一箱銀子,盛正帝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放肆!這幫刁民,這幫刁民是違逆朕,竟敢違逆朕!”
百姓們寧願出銀子也不願意出人說明了什麼,盛正帝不用多少腦子都能明白,可就是因為太明白了,他被生生氣得吐出了一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