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
盧何的眉頭皺了皺,好歹是讀這麼多些年書的人,沒多久就想到了顧懷在說什麼。
“修道祭天的祭文?”
顧懷差點忍不住拍大腿讚歎,不愧是能當上閣老的人,連這麼偏門的東西都知道。
要是去問何洪,估計解釋了他還一臉茫然。
如果要評選大魏最難寫的文章,答案絕不是八股,而是青詞。
大魏的科舉,是開國就定下來的國策,不同於漢代的察舉,大魏的科舉沿自前朝,考試上崗,競爭排榜,給了寒門士子們一條上升途徑,避免了朝政被世家大族掌控,算得上是極開明的國策。
大魏的科舉和前朝也有些不同,前朝還是科舉察舉並行,地方可以推薦考生來京城應試,可大魏卻是實打實的全靠考試,不管你是世家子弟,還是放牛的書生,都要依照這套玩意兒的規定,老老實實的從地方府學開始考起,考過三場,才能鯉魚躍龍門。
鄉試、院試、會試,最後就是殿試,一場場考下來,考生們竭盡所能,用盡畢生所學,只為了先成為童生,再成為秀才,再成為舉人,最後成為光榮的...進士。
而學子們到了長安,考試科目就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是使用問題寫作,第三場是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情讓你分析,這些年的時務分析基本上都是和南方沾邊,頗有點現代應用文的意思。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堪稱取士的關鍵。
大魏的考生不像許白那個時代的考生一樣要複習許多內容,他們只需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題目只會在這裡面,就和許白那個大學裡的期末考試差不多,絕對不會超綱,範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還有規定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這麼一看,大魏的考試還挺輕鬆。
可事實恰恰相反,考試的關鍵在於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氛圍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幾個部分,尤其是後面幾個部分可不能隨便寫,這裡是精華部分,必須用排比對偶句,一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想多寫一個字都不行,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效果,表面乍一看十分工整,細看內容就是廢話滿篇。
而且痛苦的還不僅是考生,出題的老師也是,四書五經就那麼多字,三級考試全從裡面出題,而出過的就不能再出了,所以出題的老師們靈機一動,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切開,單獨拿來出題,語句不通不說,老師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更別提考生了。
結果就是稀裡糊塗的考,稀裡糊塗的答,而且八股還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按照古人立言,也就是要按照聖人的思想去寫文章。
這就缺了大德了,聖人說的話也不是全有道理,結果過了幾百年所有人都要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答題,簡直是折磨。
當初顧懷看到這裡的時候,著實是被科舉給驚呆了。
八股文夠難做了吧?選出來的人又基本是些書呆子,像盧何這種有想法有能力的還是少數,可真要是八股文做得好,那真是玩弄文字到了一定境界,再之後要做詩做賦,真是鞭鞭見血。
所以比八股還難的青詞又是個什麼來頭?
青詞是修道祭天時用的文章,具體方法是寫了就燒,主要內容除了陳述個人願望外,還得議論敘事,大概寫這玩意兒的道士們嗑藥磕嗨了,筆法那是相當的玄乎,看得人簡直是一頭霧水莫名其妙,不過也沒關係,本來就是寫給神仙看的,寫完就燒,也就沒事了。
顧懷從另一個世界的某個修道皇帝身上得到了靈感,乾脆就搬了出來。
他信誓旦旦:“盧閣老也知道青詞?是了,陛下在行宮,也遣道士們寫過不少,這種文章確實難寫,那些道士們又是不曾熟讀詩書的,寫出來的青詞,陛下很不滿意,這些都是以前閒聊時何公公對孤說的,盧閣老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