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家,那也真是個傳奇人物,中年人的思緒有些飄忽起來。
二十年前,從大魏開國就沒落過幕的松潘叛亂再次開演了,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那個地方都是蠻荒之地,文盲普及率極高,不讀書的人自然不服管,不服管就不納稅,說白了就是天老大地老二咱們老三,你大魏算是哪根蔥,當年打不過你們咱們才低了頭,現在你再來試試?
而不納稅顯然是不行的,大魏還得靠這個吃飯,於是建國一百多年,雙方都用拳頭刀槍講話,你叛亂我就平,你走了我再叛,每到逢年過節,總要鬧騰一下,不鬧那還真有些不正常。
而當年的中年人,就是在那個地方和東家認識的。
因為那一年,鬧騰的動靜尤其大。
整個松潘衛鎮守的全境都有叛亂,而且叛軍都有一定的戰鬥經驗,估計是常年和松潘衛的那些個數量極少的駐兵交道打多了,不僅把松潘衛按在地上摩擦,還把朝廷派去的幾撥人都打了回去。
當時的朝廷也是給折騰的沒了辦法,上一任內閣首輔天天和朝臣吵架,吵到最後一拍腦門,就決定拍東家去了。
東家何許人也?殷正茂,前朝十二年進士,時任兵部侍郎。
和他的同學相比,他沒有謝洵的政務能力,沒有徐子允的文才,但他也有自己的專長軍事。
天知道為什麼讀了那麼多年書的殷正茂兩榜進士後當了文官,卻那麼有軍事才能。
也是當時的魏皇極具慧眼,一揮大筆就把殷正茂打發去了兵部,從此開啟了傳奇的人生。
和楊公宜的出身微末不同,殷正茂第一次打仗就是獨自領兵,說來也奇怪,明明文官出聲,卻從無敗績,甚至被當時的大魏朝廷認為是一代名將。
所以當時的內閣首輔決定讓他去,看起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任用殷正茂的訊息一出,就好像往廁所裡丟了顆石頭,分量十足。在內閣首輔的決定面前,大臣們消除了分歧和派系,異口同聲的表示了不行。
原因很簡單,他太貪。
殷正茂雖然會打仗,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貪汙犯,原先當地方官就吃農民賦稅,後來到了軍隊就吃空餉,在那時候的大魏,貪汙不算什麼大事,但貪到天下皆知,上到魏皇下到百姓都知道了,聞名全國,就實在是有些不容易。
所以當時的大臣們幾乎一致認為派殷正茂去平叛必定會貪墨軍餉,但首輔只用一句話就打發了他們。
“殷正茂確實貪,軍餉起碼貪一半,但他去了,很快就能平息叛亂,若是派個清廉的人去,打不贏怎麼辦?拖下去,多加軍餉都解決不了問題。”
只能說當時的內閣首輔看事情確實有幾把刷子,殷正茂去了之後,僅僅幾個月就平息了叛亂,班師凱旋,當然了,軍餉肯定是沒少拿,如果不貪,那就不是殷正茂了。
他就這麼攢下了本錢,而中年人,也就是那時候他從松潘帶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