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綎的來訪讓郭一凡意識到一個問題,大明的邊防靠現在的武器自保都難,更別提開疆闢土了。本來郭一凡還想等等的,一等太子繼位,二等新明學苑的學生培養出來,讓他們來發展科技,不過好像最少要三四年時間。
這點時間其實也等的起,即便沒有郭一凡,大明也能熬到崇禎十七年。不過早點做準備也無不可,反正萬曆又不管事,而且這兩年身體會更差,熬到明年也就油盡燈枯了。
回到書房,郭一凡在雙胞胎的伺候下開始整理資料,給兵部工部找點事做,把基礎的工業整出來,讓朝廷蒐集些工匠人才過來,丟點東西給他們思考一下,未來開辦學苑會更加方便。
找出資料,讓郭謹來抄寫,這是水力代替人力的機械,這個發明其實很早就有,水車就是,郭一凡只不過增加一些,像水力衝壓機,水力鑽孔機,但這個受水源等條件影響並不是最可取的,最好的是蒸汽機。
所以郭一凡也給他們出了點難題,把研究方向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探索,比如蒸汽機的原理,比如電力。
基礎原理告訴他們,然後應用前景告訴他們,讓他們自己去折騰,郭一凡只是給他們畫了個餅,只是能否充飢,就要看造化了。
為了更好的理解,舉例子是必須的。天上的雷公能打雷,雷劈大樹折之,為何?威力無窮也,若能掌握其原理,利用之,則萬民之福。雷是天災,怎能是福,化弊為利也。
郭一凡不厭其煩的解釋原理,雷只是現象,本質是電,萬物分陰陽,陰極與陽極相遇,則生電,就如男女之情,兩情相悅,一碰撞必乾柴烈火,天雷勾地火,電光四射。
電和磁一樣,都能產生力,磁力是因為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而產生力,電力也是一樣,而且電能產生磁,磁也能產生電。
郭一凡也不管他們是否理解得了,只是丟擲來讓他們研究。而且今年的會試宋應星和大哥宋應升也來京參加的,落榜後估計回鄉了。郭一凡忙著處理努爾哈赤,也沒派人去尋過,不過也跟朝廷推薦了宋應星。
至於蒸汽機更好解釋,畢竟蜂窩煤普及,大家天天燒水,以前柴炭太貴,很多用不起,都是直接喝井水的,可畢竟天冷,有口熱的喝誰人不想,所以現在不是衛生意識提高,而是為了舒服,為了這,人類的發明創造可不少,空調冰箱洗衣機,那樣不是為了舒服。
水壺裡的水燒開,蒸汽把蓋頂的砰砰響,這個力就是水蒸氣產生的,原理也很簡單,水,冰,蒸汽,都是同樣的東西,只是溫度不同形態不同,同質量的水,因為溫度的不同,體積也不同,正是這個原理,讓水蒸氣能夠產生力而且可以被利用,蒸汽機可以代替水力,若用做衝壓機,則不限水源等條件的影響。
郭謹郭琪一個整理,一個抄寫,最後成冊,教給郭一凡,郭一凡也不去看,更不要說校對了,反正讓他們遇到問題實在討論不出結果,再來找他。於是,喊來郭府供奉姜德,讓他去找方從哲,現在的姜德,可是鎮邊候的父親,還是郭府供奉,身份已經大不同了。
其實不僅在郭府,因為郭一凡帶來的新式鍊鋼,玻璃工藝,水泥製品,甚至陶瓷磚瓦等,特別是新明小區的建成,讓京城裡的貴人富商們看到了利益,也參與了進來,各處工坊也產生了不少人才,畢竟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就像此時的歐洲,為了利益,大打海戰,把戰艦升級的非常快,火繩槍,燧發槍,紅夷大炮,都是競爭的產物,而大明還在禁海,皇帝還在修煉,期盼長生不老。
郭大少也忙於修煉,不修不行啊,姜勇夫婦速度超快,已經把郭一凡遠遠甩在後邊了,即便是後來才修煉的田淑銘也趕了上來,郭一凡鴨梨山大。
正忙著打坐修煉呢,已經能夠執行十五個大周天迴圈了,郭一凡也很欣慰,結果首輔來訪,不得不出門應付。
方從哲是為郭一凡寫的冊子的事來的,事關重大,只能先過來討教一番,不過這只是一部分原因,再有就是好久沒來郭府了,也需要過來放鬆下,最近老闆萬曆又當了甩手掌櫃,他一直忙於政事,難以脫身。
在書房裡喝了會茶,聊了一會,大致明白了郭一凡的目的,也就知道怎麼去處理了,如果下面人努力,這本冊子帶來的可以說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大明肯定能日新月異走向盛世。
然後,心滿意足的方從哲跟郭老爺去玩了,這次還要打會麻將,也正巧張慶臻和劉效祖在,剛好湊一桌,郭京章作陪,不過玩麻將郭京章不是個,連郭謹麗郭謹秀都不如,只有輸錢的份,好在玩的不大,只是意思意思。
第二天,方從哲就把兵部工部的尚書,侍郎,郎中,主事都召集在一起,開了個會,跟他們闡述了這本《基礎工業發展方向》小冊子的重要性,因為人手不夠,萬曆年間各單位都很缺人,所以對民間招人,只要有才能,必會重用,給的待遇也高,畢竟國庫有錢。
當官的只要把握方向就行,做事還是需要底下的人,招了很多秀才舉人,這些次次會試落榜的人,畢竟是朝廷的差事,待遇不低,面子裡子都過得去,總比坐吃老本要強,所以人手一下就夠了,只是淘汰率很高,乾的好,獎賞能讓你吃一輩子,乾的不好,收拾包袱走人,都不帶送的。
於是,研究電的,研究蒸汽機的,分成了兩組,根據他們的興趣與見識分的組。理論想法啥都不要,你口才再好也不用說,方從哲只看結果,用事實說話。
一時間實驗氛圍很好,大家都忙於把小冊子裡的內容用具體的實驗展示出來,這些連原理都剛聽說的人,只能先完善理論,證明出來,再想辦法應用到各處去。
所需時間本來要幾百年的,可有了答案,再去研究,算是節省了不少冤枉路。
方從哲看到這個積極研究的場面,也很開心,他期待結果,期待這些人能早點發明點東西出來,好讓這個多災多難的大明煥發新生。
而且招人不限於京城,兩京十三省都要釋出告示,特別是宋應星,已經派人去南昌府尋找了。
也不知道此時的宋應星,是否已經開始編著《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