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章 全速發展 修建鐵路

蒸汽機車的使用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鏡,當然,現在戴眼鏡的不多,無非是郭家玻璃作坊弄出來一些老花鏡,眼睛老花看不清東西的確不便,怪不得這裡的人寫字用毛筆,可以寫大點。

當然,跟知識文化水平不高也有關係,他們一生都不用看幾個字,也沒電視、手機看,眼睛近視的不多,無非是老了後遠視的多點。

其實眼睛用多了很費視黃醇,特別是郭一凡前世,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都片刻化了,短影片、網文小說,幾乎人們一天盯著手機的時間很長。

這對眼睛的使用是過度的,需要科學用眼,比如勞逸結合,讓眼睛的睫狀肌得到及時的休息,總看近處,也需要看看遠方,這樣才能避免近視。

及時補充視黃醇也重要的,也就是多吃胡蘿蔔,補足類胡蘿蔔素,這是視黃醇的前體,會轉化為眼睛需要的東西。

而在大明,夜盲症很多,因為人們吃的類胡蘿蔔素不夠,但還沒到近視這種程度,所以與其說跌破眼鏡還不如說驚掉下巴。

一個不用畜力拉動,就可以自己跑的車,這個時代的人對能源的瞭解還不深,只是知道菜油能燒,晚上點燈用的就是菜油,也有火油,其實就是石油,當然有錢人用的是蠟燭,因為這個沒煙。

蒸汽機車的出現開始了能源時代,人們發現,水力可以利用,水車灌溉已經歷史已久,水還能燒開用蒸汽,這就很新鮮了,也很先進,因為哪裡都能把水燒開,這種力可以無處不在。

京城所有的鋼鐵廠都在加班加點,因為朝廷大量收購,雖然價格比民間低點,但量大,一天下來的利潤非常可觀,為了銀子,動力十足,煤就不夠用了。

這讓福威鏢局很開心,大同至京城專線又增加了好幾趟來回,賺的銀子嘩嘩的,總鏢頭那個高興啊,雖然已經不知道再怎麼獎勵鄭邵波了,他都已經是鏢局二當家了。

但因為鄭邵波的建議,讓鏢局經營物流,這個詞他到現在都沒整明白,但銀子是看到了,每天都在增加,還讓福威鏢局一下名揚四海,簡直就是名利雙收。

不過他高興的太早了,郭一凡已經跟方從哲建議,要先修條到大同的鐵路,這樣運煤快很多,雖然山高水深,但困難總是要克服的,只能遇山開山,遇水搭橋了。

其實也就是山高,水倒沒多少,不過太行山可搬不走,這個年代想開隧道也不現實,後面在軍部工部研究員的討論下,選了一條最簡單的路線,把京城到宣府鎮到大同都連線起來,這樣是最可行的,但還是要讓蒸汽機車爬山,需要把鐵軌鋪設的更可行一些。

能挖的地方還是要挖的,不可能真的讓蒸汽機車爬山,這不現實,好在火藥開山省了不少力氣,加上朝廷有錢,僱傭不少勞工,這點還是古代好,徭役跟稅收一樣,都是朝廷強制的,好在朝廷願意給點工錢,不然又像秦始皇的長城,隋煬帝的運河一樣,累累屍骨,民生哀悼。

郭一凡還建議身體弱小者可以用銀子抵徭役,能花錢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是被逼的,但可以花錢找別人替,就不會讓身體不好的人去送死了,當然郭府會贊助情有可原者,對於有錢人,他可以自己出錢。

不過這些服役者伙食都很好,郭家贊助不少,郭一凡還拿出了靈水,派廚子過去燒飯,護衛也跟隨,甚至還派了李飛,當然,代價也大,給了他一瓶靈水做酬勞,然後每個月十二駙馬衛輪班。

李飛得到靈水很開心,只是見不到田飛的姐姐田淑銘了,為此他還賄賂通訊員,兩頭都賄賂,讓他能偶爾有機會和田淑銘講幾句話,這腦袋瓜就是好使。

鋼材不夠,讓京城很多商人看到了銀子向他們砸來,有擴廠的,也有別的商人入行的,一下子只要有鐵礦的地方就有鋼鐵廠,特別是通水泥路的地方。

在太行山上修鐵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但郭一凡確定,就沒有華夏兒女做不到的事情,何況太行山還有官道,基礎有了,當然跟鐵路是沒法比的,因為鐵路必須直,而官道環山而建,簡單的多。

郭一凡在前世看過獨庫公路的修築史,公路全長近六百公里,連線南北疆,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山峽谷,為了修建這條公路,數萬名官兵奮戰10年,168名勇士為之光榮獻身。

獨庫公路有三分之一是懸崖絕壁,五分之一的地段處於高山永凍層,跨越了天山近十條主要河流,翻越終年積雪的四個冰達坂,這是從火焰到冰山的歷程。

郭一凡沒去過天山,但到過崑崙山,知道這種登峰的艱險,無論是開山,還是搭橋,還是直面冰冷,更不用提當時的科技不足與物資匱乏,天山公路的確應屬於天上而非人間,但祖國做到了,路也修成了。

相對而言,太行山要簡單太多了,當然,這時候的科技更落後,不過窮人多,用錢砸也能砸出來一條路。

為了能更快的修路,郭一凡提供了不少橡膠輪胎,造了不少的推車,還把槓桿原理教會他們,連滑輪也提供了不少,一切都是為了效率。

一車車水泥、鋼筋不斷得往太行山上運,搞得太行山熱鬧至極,很多門派都提供了弟子,為這條鐵路添磚加瓦,他們也很明白,路修好了,速度更快了,山裡的藥材能銷的更快,而不是每年只有可憐的一次。

有的地方需要搭橋,簡單的還好,難度大的只能繞路,朝廷也很慷慨,寧願多花錢也要保證安全,無論是勞工的命還是以後蒸汽機車的命,都更值錢。

首輔大人甚至覺得,鐵路要多修,要把兩京十三省都聯絡起來,當然他也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眼下最關鍵的是,把蒙古和東北的鐵路先修好。

方從哲很懂,明逐元,但並未接收元統治下的所有山河,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鞭長莫及,而當時的條件也有限,又有一堆爛攤子要收拾,無論明太祖還是明太宗,日夜苦熬,勤奮無比,才讓我中華山河恢復漢人文化。

現在出了個妖孽郭一凡,帶來了不少先進的東西,不用就浪費了,只要是郭大少的想法,對我大明有利,方從哲都不遺餘力的支援。

畢竟郭一凡喊的,要致富,先修路,還是很正確的。

兩條鐵路一齊修建,一天一天的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