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中醫西醫 有何不同

因為此次出海的目的是捕魚,也就在附近轉轉,郭一凡興趣不大,可耐不住郭謹言、郭謹文的糾纏,於是帶著他們,還有郭謹、郭琪一起去了天津衛,準備出海釣魚。

感受了一番蒸汽輪船,還真不錯,有模有樣的,只是噪音太大,聽覺靈敏的郭一凡並不舒服,不過此次帶隊的竟然是毛文龍,這讓郭一凡大吃一驚,本來駐守皮島跟女真打游擊的毛文龍,歷史上被袁崇煥給殺了,非常可惜。

可因為郭大少剷除了建奴,毛文龍也沒去皮島,但他對大海十分熟悉,朝廷有意讓他統領水軍,早就讓他在天津衛待命了,毛文龍對此任命倒挺開心,一來升官了,二來海事他也熟悉,特別是他志在封侯,如今陸地已無用武之地,反而大海之中有可能闖出一片天地。

郭一凡是第一次見到毛文龍,兩人雖第一次見面,卻相見恨晚,聊的十分投機,郭一凡一高興跟他說了很多大海的事,還給了他不少有用的東西。

不過噪音實在大,郭一凡也就草草結束了聊天,帶著雙胞胎和兩弟弟,下了船,到了自己的豪華遊艇上,教會了郭謹言駕駛,便找地方和郭謹文、郭謹、郭琪聊天去了。

郭謹言還是愛玩的年紀,慢慢熟悉了遊艇,一腳油門,速度飛快,看得蒸汽輪船上的毛文龍都流出了口水,要是蒸汽輪船有這速度,那就無敵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也不知道他的游擊戰術是哪裡學來的。

在船艙內,豪華遊艇就是講究,所有的沙發都是高檔貨,還有不少紅酒,這可不是超市裡的大眾貨,都是法國高階紅酒,很多郭一凡都沒聽過,不過嚐嚐無妨,即便喝不慣,還有郭謹言呢,那貨什麼都來之不拒。

開了瓶醒著酒,郭一凡坐下來跟郭謹文、郭謹、郭琪聊了起來,這種機會並不多,家裡瑣事很多,無論誰都喜歡先找他,安安靜靜坐著聊天也聊不了幾分鐘,不過在船上沒人打擾,倒是不錯的機會。

郭謹文是跟李時珍的兒子李建方學的中醫,而郭謹、郭琪中西都學,只不過中醫還有老師,西醫只能看看資料了,對於中醫西醫郭大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同,三國的華佗也精通外科,別說拿手術刀了,開顱手術都做過,關羽刮骨療傷還在下棋不就是華佗動的手嗎?

前世的郭一凡看過不少中醫大師的影片,其實他是想學中醫的,只是小時候文言文沒學好,學起來很費勁,一直想找到把中醫翻譯過來的書,但往往翻譯過來也只是解釋,用的還是古文。

他也納悶,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胡適為主的一群人推廣白話文,成功把文言文轉換成了白話文,怎麼中醫還在用文言文呢?估計是缺乏中醫人才,沒人會翻譯吧,畢竟這是專業性很強的,翻譯不對,大家學錯了,治死了人,更加幹不過西醫了。

鄧小平爺爺的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醫術也應該如此,哪裡分什麼中醫西醫,只要能救死扶傷,能治病救人就行。

可笑很多所謂的大師,只會咬文嚼字,也拿不出成功案例,舔著個大臉,自己都搞不定,還要指責別人,說張伯禮、鍾南山無恥之尤,還不敢指名道姓,只用鍾、張二字。

郭一凡實在想不通,中醫西醫有什麼不同,要真說點不同,就是西醫一直在進步,而中醫不僅故步自封,還出了不少騙子。

華夏幾千年,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醫不是他生下來就會的,也是花了時間摸索出來的,黃帝內經是皇帝寫的嗎?有誰能證明,不過肯定是他推廣的,三皇五帝時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足,才會產生了那麼多的神話故事。

無論是神農氏、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其實還有很多沒記住的名字的中醫大家,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中貢獻了不少力量,因為他們活人無數,哪怕他們都不在了,其傳承的中醫也是我們的國粹。

當時的中醫是先進的,因為那時的西方還在放血,人家放血三千年,國王也都能弄死,不過那時世界的文明中心本就在我華夏。

這跟工業革命一樣,因為技術的發展,他們有了玻璃,有了顯微鏡,發現了細菌病毒,慢慢發展了起來,而且很見效。

而我們中醫呢?

近百年除了在內耗,罵幾句西醫,還做了什麼?

徐姓大師還說他要堅持中醫,為何不去發展中醫呢?

人類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有了更好的手段,不應該用嗎?

古人壽命幾何?現在呢?人生七十古來稀到了我們已經是平均壽命了。

郭一凡是學過營養,誰說現代營養學是西方的,當初他們是發現了維生素,可是全世界第一款營養素補充劑是在中國才有的想法,1915年美國人卡爾宏邦來中國發展,推銷牛奶,被中國的飲食和中醫影響,後來生產出了營養素補充劑。

扁鵲早在戰國時期就提出了上醫治未病,按道理,隨著技術的進步,工具的出現,能讓我們更深的瞭解身體,中醫的發展也會往上醫發展,可滿清固步自封導致科技發展落後,近代又飽受磨難,歷經百年滄桑,這沒辦法,可改革開放都四十多年了,中醫還在罵街。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成就諾貝爾獎,青蒿素是什麼,不就是中藥裡的有效成分嗎?拿草藥熬,的確能把有效成分熬出來,三碗水熬成一碗湯,可是能去除有害的或者用不到的嗎?

良藥苦口利於病,西藥呢?加了膠囊,讓藥不再苦口,如果效果一樣,是人都會選不苦的吧?

中醫來自巫醫來自神農嘗百草,古人都在發展,我們現在的中醫為何還在固步自封,學滿清韃子嗎?以中醫為榮不如為中醫獻身,為中醫的發展努力,未來一定會是預防醫學佔主,臨床醫學作輔,每個人的文化程度提高,都懂健康知道如何照顧身體。

幾千年的扁鵲都告訴我們方向了,還有人卻要反著走,有這麼多先進的儀器裝置不去用,古代這些名醫都會被氣得從棺材裡爬出來,可惜他們的棺材也都腐爛了,不然肯定過來找你。

郭一凡和三位聊天中,思緒回到了前世,只怪他自己語文沒好好學,不然早就把中醫給翻譯過來了,然後後人才能學的更好,才能有所發展。

郭大少拼命把科技帶給大明,還想著拔苗助長,救活了多少人,哪個軍人不因為遠望鏡搶的頭破血流,哪個大夫不因為顯微鏡欣喜若狂,郭一凡給大明帶來的是速度,節省的是時間,時間是什麼?是命!

中醫西醫沒什麼不同,都是在發展中的救人的手段,可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進入預防醫學時代呢,到時營養學每個人都懂,自己身體的訊號也瞭如指掌,就像感冒這種小病,只要學會預防,幾顆維C就能搞定,何至於嚴重到靜脈輸液。

不過在大明就算了,都是沒文化的人,離這些還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