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神話傳說中最重要的神山,縱觀歷史,幾乎絕大部分神話傳說都與崑崙山有關。
傳說中,這崑崙山是元始天尊的道場,玉虛宮就位於其上。
當然,崑崙山上,不僅有元始天尊,還有西王母……
崑崙山,又名玉京山,又因崑崙山位列西北乾位之上,故而崑崙山又名:天柱……
沒錯,就是想象中的那個天柱。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撐天之柱,就是崑崙山。
《淮南子·墬形訓》中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還有……
《神異經·中荒經》中記載:“崑崙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意思是,曾經的崑崙山遠不是現在看到的這個崑崙山,曾經的崑崙山高聳入雲,乃天柱,是不周山。
當年共工撞的就是這個山,最後,天柱折,地維絕,才成了崑崙之丘!
沒錯,就是崑崙之丘,不僅僅是崑崙之丘的稱呼,還有崑崙之虛的稱呼。
現在的崑崙山,相比起遠古之時,還遠遠算不上山,只能算得上是丘。
又因為不周山倒,不周山本為整體,這崑崙,也就變成了廢墟,又叫崑崙之虛。
只是,後人沒見過不周山,認為那是神話,才將崑崙之丘變成了崑崙山!
《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
《楚辭·離騷》:“邅(zhān)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淮南子·地形訓》記載:“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旋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環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
“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
“蕩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週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
“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
崑崙的傳說很多很多……
與之相關的人物也有很多,黃帝曾登上過崑崙山,崑崙山上有西王母,西王母手中有不死藥,大羿登上過崑崙山,崑崙山上,也是太帝的居所……
甚至,不僅僅有地上的建築,還有地下的建築……
當然,還有更多的傳說,還有更多的人物。
總之一句話,崑崙有神亦有仙!
就算如今沒了,曾經卻有,既然曾經有,那肯定就有遺址……
山海經對崑崙山有所描述,有九井,有九門,門前又有開明獸鎮守。
上一次來,楚淵是肉體凡胎,沒看到九井,也沒看到九門。
這一次,楚淵感覺,自己陽神出竅,應該就能看到……
若是找到九井,若是找到九門,應該就能進入傳說中那百神之所在……
既然是百神之所在,那應該就是傳說中的仙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