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上拍完一部戲,但碰到好的劇本,依然是讓人如打了雞血般,行動力滿滿,身為導演,許魏洲第一時間就聯絡了自家公司的拍攝團隊,開始正式組建劇組,並向文廣總局遞交《鋼鐵號》的拍攝申請函。
即便還沒有過審,但經驗老道的許魏洲也已經開始聯絡造船廠,按照韓森的要求,1:1的還原百年前的大船模樣
但造船需要的資金不菲,韓森曾經預估為一兩個億,但那只是模型,實際上一艘巨大的郵輪造價,所花費的金額卻是遠遠不止一兩個億,少說也要十幾個億。
即便是模樣,如果是動用與鋼鐵號原型一樣的材料,所花費的金額,也是需要翻個倍的。
但是目前《鋼鐵號》劇組壓根就沒有這麼多資金,即便韓森把全副身家拿出來,也都不夠造一艘大船模型的。
可許魏洲團隊卻並不著急。
拍電影所需要的資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所應該承載的,每一部電影都有幾個或幾十個投資方,這樣的舉措,能最大程度的分散投資人壓力和風險。
這《鋼鐵俠》的拍攝團隊,導演與演員的陣容之豪華,即便沒有這個劇本,也能吸引到無數人揮舞著支票加入進來,所以在前期,許魏洲從來都不擔心資金的問題。
一方面是劇組陣容牛逼,另一方面,則是許魏洲相信製片人譚高涵的能力和人脈。
譚高涵作為《鋼鐵號》的製片人,是再適合不過的事情,此人交友廣闊,在圈內人脈極強,即便被蔑為“三姓家奴”,但依然在五大公司裡周旋的遊刃有餘。
所以,當劇組正式成立後,譚高涵作為製片人就開始運作起來,首先他先是在投資圈裡散佈了關於《鋼鐵號》劇組的各種訊息,不少人一看到大導演許魏洲,以及韓森、唐嫵兩個名字,幾乎是瞬間就心動了。
但是,當不少人聽到這部電影至少需要五個億的成本去拍攝的時候,便是猶如當頭棒喝,被澆了一同冷水,徹底的清醒過來。
五個億的投資成本,至少需要十四五億的票房才能夠回本,但這僅僅只是回本,想要真正大賺特賺,這個數字還比要再翻一倍才行。
砸進去幾千萬乃至幾個億的鈔票,倘若到頭來,卻只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利潤,肯定會讓人投資的興趣大大降低。
因此,雖然不少人都很看好這部電影,但龐大的投資成本以及有些不是那麼吸引人的回報率,就讓人望而卻步了。
但譚高涵卻並沒有對此有太多擔心,他反而反手去成立了一家名為“以太”的廣告公司,先行販售起了貼片廣告。
所謂貼片廣告,一般分為顯性和隱形廣告兩類,顯性廣告主要以電影中的貼片廣告為主,而隱性廣告則以電影中的植入式廣告為主。
當譚高涵把訊息放出去後,很快就有十幾家公司前來洽談,其中不乏一些大牌的珠寶、服裝和日用平巨頭品牌。
但《鋼鐵號》的內容最終還是要符合歷史的,因此,一些新興巨頭品牌便首先被排除在外,只有那些具備有百年曆史的品牌,才能夠進入到《鋼鐵號》的電影中,當然,除了植入式廣告之外,還有隨片廣告名額可供反手,所謂隨片廣告,就是透過CD、VCD、DVD等介質或包裝海報等形式,在國內或海外國家傳播。
華夏較早進入網際網路數字時代,諸如CD等介質早已經名存實亡,僅做收藏與觀賞之用,即便是海報等形式的宣傳媒介也沒有太大的行情。
但在國外一些發展中國家等,CD等介質或包裝海報,也還是大為流行,這對一些想要進軍國際的品牌方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廣告展示位。
當十幾家品牌方先後與譚高涵簽訂了廣告合約後,《鋼鐵號》這部電影,即便還沒有正式進入宣發階段,也已經在圈內如雷貫耳,無數人都對這一部號稱投資五個億的超級電影,表示關注。
就在譚高涵等人籌備《鋼鐵號》的時候……
波蘭首都,畫沙
韓森的第十九場演唱會,即將在這裡舉行。
然而,和以往韓森演唱會所到之處,歡聲雷動不同。
在華沙,韓森的演唱會,似乎門票也是在一瞬間銷售告罄,但韓森的人氣似乎並沒有傳達到這裡,人們對於韓森的到來,並沒有表示太多的歡迎。
甚至當韓森等一行人落地華沙後,主辦方也就僅僅只拍了兩三名工作人員前來帶路,而歌迷朋友僅僅只是加起來,也僅僅只有十幾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