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別人是別人,趙禕新是趙禕新。
作為曾經在關鍵時刻救過自己一次的“前同事”,韓森秉著知恩圖報的想法,在看到趙禕新眼巴巴的望著自己,一臉渴求的模樣時,頓了頓,低聲道:“《鋼鐵號》裡容易讓人記住的角色不多,但每一個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你如果想演的話,我可以做主給你拿一個角色,但是我希望你能為這個角色多付出一些精力。”
這話是韓森的低語,除了趙禕新外並沒有第二人看到。
趙禕新聽得熱血沸騰,內心激動極了,但激動的同時又非常忐忑:“森哥,您讓我去死我都願意,我最怕的是託您的後腿,演砸了這個角色。”
“那你就去學,就去練。”
韓森笑著說道:“我只是給你這個機會,最終能否透過面試,還要看許魏洲導演的建議。”
頓了頓,韓森又說道:“《鋼鐵號》這部電影的劇本完全脫胎於鋼鐵號郵輪這場海上災難事故,你回頭去了解一下這場海難,務必瞭解每一個細節,我要讓你飾演的角色,就是這首巨輪上的船員,一副,王默,也是這艘巨輪的管理層之一。”
韓森說完這些,便不再與趙禕新言語,只是跟其他人笑著觥籌交錯,推杯換盞。
趙禕新腦海中像是被炸開似的,轟轟烈烈全部都是剛剛韓森說的那些演員。
“一副,王默!”
唸叨著這個名字,趙禕新最終沒忍住,拿起手機搜尋起王默的相關資料。
很快,王默的人身履歷便出現在他面前。
百年前的那一場空前的海難中,一位時年39歲,名叫王默的衛海人,在巨輪沉船時,不幸身亡。
王默出身於衛海的一個海員世家,他的父親、爺爺和他祖父輩的四個兄弟都是船長。
他在結束學業後就南下當了水手。
他本來要在一艘帆船上幹五年,但在他的第四年,他就以一次透過的方式考到了二副證書。
他曾遭遇過海上颶風,也跟隨輪船跑過東海至紐約的航線。
後來他加入海運公司,登上了鋼鐵號。
王默曾在一封信中寫下對鋼鐵號的印象:“我還是不喜歡這艘船……我對它有種異樣感覺。”
他是鋼鐵號海難中的關鍵角色,也是發現冰山時的決策者。
當時他在值班,他給出了兩條命令:左滿舵,以及全速倒車!
可惜的是,可能是命令存在傳達不準確的原因,當時輪船舵手的命令和船動作的方向是相反的,慌亂中舵手執行了錯誤的命令,輪船最終可能是向右轉的,所以沒能避開冰山。
其次,王默的判斷並不正確,如果鋼鐵號只是減速,迎頭撞上冰山,根據其水密隔間的設計,船是一定不會沉的。
這是鋼鐵號“永不沉沒”的理論基礎。
但是他選擇轉向,導致了最終的擦碰,一連損壞了5個隔間,最後釀成悲劇。
看到這裡的時候,一些在海難中描述的旁枝細節,已經讓趙禕新感到無比窒息與震撼。
“不可思議……”
“這就是……鋼鐵號海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