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歌曲?”
“聽不懂歌詞,旋律和節奏都聒噪得很。”
“歌名《本草綱目》,歌詞好像跟歌名沒有什麼關係。”
“韓森也算是江郎才盡了,前兩年創作的《青花瓷》、《菊花臺》多麼優美,和鄧澤海合唱的那首《千里之外》更是文采斐然,然而現在……”
“《夜曲》那樣的歌曲都能在金鹿獎上奪得多個大獎,現在的歌壇真是一陣烏煙瘴氣了。”
“這個歌就是胡扯!”
“沒錯,《本草綱目》和李時珍,與現代人有什麼關係?簡直胡拽嘛!”
在《本草綱目》開始表演後,臺下一些老一輩的藝人低聲點評,言語間滿是對韓森的失望以及對《本草綱目》這首歌的不理解。
雖然現場音樂聲較大,但敖燕還是能看到這些人滴滴咕咕的神態,但她並不以為意,每個時代都屬於年輕人,老年人的口味註定會年輕人脫節,這些老傢伙,不服老不行。
譚高涵顯然也注意到了,神色間倒是略有不悅,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而言,完全沒必要對這些老藝術家有多麼尊敬,但礙於這裡是央視,旁邊還站著敖燕,他也就把這股不滿壓了下去。
“其實你沒必要介懷,他們終歸只是一些跟不上時代的老古董,而且他們也並非音樂圈人士,大多都是演員。”
敖燕指了指舞臺上正在表演的韓森:“他才是潮流,時代的潮流。”
她並非無的放失,畢竟韓森在去年春晚可圈可點,單單靠韓森一個人的名字,就足以拉動數億年輕觀眾的期待,這對春晚來說,價值可太大了。
譚高涵笑了笑,說道:“敖導說的對,我也屬實沒什麼好介懷的,若干年後,自有後人去評說。”
此時韓森的表演已經趨近尾聲,臺下很多老藝術家們也漸漸聽清了韓森演唱的內容,但他們卻顯然更加覺得不理解了。
“我大概聽懂了一些,比如這第一句歌詞,‘華佗在世,崇洋才能被醫治’,大抵是因為華佗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要給曹操開顱出名的吧?也就是說要從根本喚醒國人要自強?”
“在戲劇化本里,華佗開顱了?不是還沒開就被宰了嘛!人家只是麻沸散出名的好嘛!為了哄抬強行意淫出高大上的形象背景?”
“對,華佗開顱純屬胡扯!先不說這個,韓森這首歌,整首歌曲用的都是西洋樂器、西洋唱法!用這些舶來品來喚醒傳統文化?更是胡扯嘛!既然喜歡傳統文化,為什麼不用二胡?為什麼不用戲曲來唱?”
“其實我倒是理解一下,畢竟如果全部用傳統樂器,現在有多少人會接受?特別是饒舌歌曲。”
“我以前是學中醫的,我個人覺得裡面的藥名,也只是為了響應歌名而已。”
老藝術家們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他們當中對於韓森既有欣賞,又有失望,以及恨鐵不成鋼。
明明可以寫出《蘭亭序》、《煙花易冷》的實力,為什麼要寫這首讓人聽都聽不太懂的歌曲?
把春晚舞臺當兒戲嗎?
春晚節目組到底是如何稽核的?
等韓森表演完畢,現場的工作人員沒有吝嗇掌聲,有些女孩子更是忍不住歡呼起來,很顯然韓森的彩排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然而年齡稍長一些的觀眾,此刻卻都有些沉默,掌聲也是寥寥無幾,大多也都只是象徵性的,很欣然,他們不太理解《本草綱目》這首歌。
其實他們喝止不理解《本草綱目》,《雙截棍》、《娘子》等歌曲也都不被他們喜歡,甚至頻頻拿獎的《夜曲》,也遭他們厭煩與不解,不解這首歌為什麼能火遍大江南北。
這首歌很經典?為什麼他們只聽一遍就覺得聒噪。
年長者對於既定事物的認知是很固定的,輕易更改不了,比如對於歌曲的欣賞水平等等。
但這並不重要,對於春晚的導演組來說,他們要討好的是當下的年輕觀眾們。
而豈止是是春晚節目,所有的跨年演唱會、地方衛視春晚等等,以及所有的網際網路企業,衣食住行等行業的生產者們,討好的也都是當下的年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