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不用說,按照治療原則來就是了。”
“有楊老師坐鎮,一院就是江南市最強的。”
眾人紛紛點頭微笑。
這一點,所有人都有極強的信心。
“難的是發現。大家都知道,傷寒初期很難確診,極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眾人微微點頭。
能進這個小組的,全有臨床背景,深知傷寒初期的麻煩。
培養不用說,傷寒桿菌增殖緩慢,最快也要5天,甚至14天才能出結果。
肥達氏反應看起來24小時能出結果,但陽性還好,陰性的話毫無價值。
如果你一看陰性,愉快地對病人說道:好,沒事了,回家吧。
那你就放跑了一半傷寒病人——按照統計,一半以上的傷寒患者,初期都是陰性。
有的人甚至傷寒都治好了,肥達氏反應還是陰性。
那麼問題來了:沒有實驗室證據,全靠醫生臨床診斷的話,怎樣準確地“挑出”傷寒患者?
張院長接著說道:“但必須解決‘發現’問題,否則可能導致醫院癱瘓。”
眾人重重點頭。
如果是縣鄉級小醫院,“發現”不是問題。
因為只接收本地病人,傷寒以外的發熱病人就那麼多,就算全部按照傷寒處理,也不至於癱瘓。
但一院是什麼醫院?
省會最大最強的醫院。
全省甚至全國的病人都過來就診,數量驚人。
如果把所有發熱的病人都當傷寒處理,每一個住院7天甚至14天,等待實驗室結果……
那就啥也別幹了,直接癱瘓完球。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組成一支強有力的診斷組。”
“診斷組的成員,眼光必須足夠準確,收治傷寒病人時,不能收進‘假’病人。”
“同時也必須足夠敏銳,不能漏掉一個病人。”
“本來楊老師坐鎮最合適,但救治確診病人更需要他。”
看看楊愛國花白的鬚髮,張院長心裡微微嘆息。
老師真的老了,經不起太大的工作量了。
張院長拍拍王磊肩膀:“事實證明,我們這位小夥子,眼光足夠敏銳,足以勝任。”
眾人再度投以懷疑的目光。
這話,吹得有點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