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你還是堂堂科主任,連講解都不勝任,你怎麼好意思做這個主任的?
唐方跟蘇新月說了專家們的疑問,將通話器調大輸出音量,遞到蘇新月不遠處。
“各位老師,為什麼要做雙側入路?”
“無非就是為了在雙側血管都置入移植物。”
“目的是為了保證穩定性、保證貼合度、保證血液供應正常。”
蘇新月清脆悅耳的聲音迴響在暖翠廳內,將疑問聲全部壓下。
與此同時,她也沒有拉下手裡的活,一伸手,接過特製的氣囊導管,送入鞘管。
“但雙側入路損傷大、花費高、耗時長、難度大,並且由於極大的複雜性,必然導致併發症的增加,且遠期效果較差。”
“這種操作方法,是建立在支架落後的基礎上,不得不在支架以外下功夫。”
“說起來,是裝置廠商拖了後腿,是材料學家拖了後腿。”
“面對困境,是各位老師用你們的智慧,還有你們的雙手在彌補這一切。”
暖翠廳內,頓時暖流湧動。
這個蘇醫生,雖然狂了點,但是說話真好聽啊。
就跟她的聲音一樣,悅耳動聽。
關谷這種年輕些的專家還好,一些歲數大的專家甚至潤溼了雙眼。
任何醫療技術都不是創造即頂峰的,EVAR技術在近10年才初步成熟,為全世界廣泛接受。
最近五六年才獲得它應有的榮譽:血管王冠上的明珠。
而之前20年,就是這些老專家在黑暗中摸索。
除了面對新技術的盲區,他們還要面對早期器械極端落後的困境,甚至一度需要自制支架。
能堅持走到今天,甘苦自知。
蘇新月的講解聲中,氣囊導管進入支架內,隨著它的逐漸膨大,偽足徐徐展開。
隨著這個似曾相識的畫面出現,關谷等人心中一動,疑問和怒氣悄然減輕。
噝……百思百講,不如一見——我好像理解這術式了。
“請看,血液供應的問題不難解決,一目瞭然。”
“穩定性的問題不用擔心,一目瞭然。”
“貼合度的問題同樣不用擔心,甚至比雙側入路、延長支架的老技術更可靠。”
專家們默默點頭,什麼解說都不如眼睛所見來得直接。
就拿翻山煙囪來說吧,那種術中現鉚現接的重疊支架,能比這個本就是一體的分支更牢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