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若有所思,這就是不惜做左心轉流、心包部分切除的原因?
但這要怎麼體現在主動脈上面呢?
“導致再狹窄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口徑過小。”
“經典術式的吻合口口徑過小、改良術式的鎖骨下動脈口徑過小、改良材料的人造血管口徑過小……”
對於心外科醫生來說,這是基礎常識,但沒有人露出一丁半點的不耐煩,全都聚精會神地聽著。
“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沒,這些原因都有一個共同點:口徑。”
“為了增大口徑,醫學界想了很多辦法,但受限於人體本身,總是沒有效果。”
有人默默點頭。
一點沒錯,各種口徑是由人體自身條件決定的,哪怕是人工血管,最終也得跟人體自身血管做吻合。
長期的病程中,患者血管必然會越來越狹窄,口徑越來越小,所以手術時口徑夠的少,口徑不足的多。
醫生們為此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到增大口徑的好辦法。
“那麼,假如我們取消這個詞彙呢——在主動脈縮窄手術當中。”
取消這個詞彙?!
在主動脈縮窄手術當中?!
戰慄、激動,一絲絲明悟的感覺冒了出來。
在這一絲明悟下,部分思維敏捷的醫生瞬間陷入空明而又思緒潮湧的奇異狀態,渾身的雞皮疙瘩再次生出。
卻又怎麼都抓不住那若隱若現的線頭。
就象夢中的那個女神,款款而來,欲語還休,想要擁抱她時,她卻腰肢一扭,抱了個空。
好在林思涵的語聲隨即響起:“只要切斷血管再做吻合,就必須面對口徑問題——所以,我們可以不切斷,而是從側面修補、加強,就如‘鎖骨下動脈垂片成形術’。”
“但這種術式會導致左上肢缺血不說,鎖骨下動脈本身是主動脈分支,它的口徑先天遠遠小於主動脈口徑,哪怕攤平,也常常不夠。”
“所以,我們就需要一種隨心所欲的材料,需要多大就有多大。”
“如果能找到這種材料,就取消了口徑這個詞彙。”
一個醫生激動地站了起來。
抓住了,就是你!
他一把搶過通話器,大聲叫道:“心包!”
“對,與心臟伴生的心包,是最好的心臟修補材料。”
“它是自體材料,不用考慮排異問題;它具有良好的彈性、堅韌性;它具有合適的厚度……種種優點毋庸贅敘,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