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老紅軍?”
“不是。我是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才參軍的。”
“老家哪裡?”
“浙江。”
“浙江哪裡?”
“慈溪。”
“蔣某人的老鄉?”
“對!”
鄭楚坦然點頭。
這個訊息讓楊嶽十分的驚訝。
真是想不到,眼前這個帥哥營長,居然是蔣某人的老鄉!
真是……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啊。
他不去投奔蔣某人,反而是加入了新四軍!還真是奇特!
“為什麼不去找老蔣?”
“曾經去找過。但是沒找到。路上遇到軍隊,於是就參加了。後來才得知是新四軍。”
“三年做到營長?”
“很奇怪嗎?”
“不。”
楊嶽搖頭。
當年不奇怪了。
畢竟是有三年的時間了。
三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說真的,能夠熬過這三年的人不多。
全面抗戰開始的頭三年,是日寇士兵最精銳的三年。中國軍隊的損失最大。
雖然說,眼前的日寇也是非常厲害,單兵素質非常高。但是和三七年、三八年已經無法相比。從三九年開始,日軍的單兵素質其實是走下坡路的。
為什麼?
因為老兵逐漸的被損耗。
哪怕是三十個中國士兵換一個日寇士兵,日寇的損耗也不少。
日寇一向走的都是精兵策略。士兵非常精銳。但是人數不多。最開始只有十七個師團。後來不斷擴編,擴編,老兵就被分散了。
從三九年開始,日寇的師團數量增加了好幾倍。單兵素質自然是急促的下降。
不過,在這段時期,中國軍隊的單兵素質也在不斷的下降。所以,雙方的差距,其實是繼續增大的。
就拿八路軍來說,從最開始的三個師,每個人都是百戰老兵,一路擴充套件,到現在的數十萬隊伍,基本都是新兵。一個班都未必有一個老兵。
平型關戰役的時候,是八路軍單兵戰鬥力的巔峰。自那以後,再也沒有了。
因為部隊擴編了,新兵人數太多,訓練跟不上。綜合戰鬥力其實是在下降。
就拿李雲龍的新一團來說,老紅軍基本上都是連一級才有了。排長什麼的,都是抗戰以後才參軍的。
隨著戰鬥的殘酷進行。也是不斷有老紅軍消耗的。老骨幹也是越打越少。
簡單的來說,就是雙方都在走下坡路,差距繼續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