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汪福年開公司的主意,是溫意出的。
讓汪福年和虞氏階段性握手言和,也是她的安排。
溫意制定的未來戰略,差不多完成了開局。
首先。
她利用汪福年這隻提線木偶,在大眾面前先表露自己才是葡萄園的擁有者。
並且放出風聲,說已經和虞氏達成合作。
這麼做的目的,不過是借虞氏的名氣來打響自己的知名度,讓所有人的目光轉移到汪福年身上而已。
就像我當街打了一個人,並不會上熱搜。
但我當街打的人是家喻戶曉的明星,並且在一堆鎂光燈下打的,那絕對妥妥上頭條。
汪福年這個名字只要和虞氏掛上鉤,就會引起大眾的好奇,繼而瞭解他這個人。
一旦所有人都曉得汪福年是植物學家,是生物界泰斗,也就不會再有人質疑葡萄培育技術是他搞出來的了。
而汪福年,短短時間搖身一變,會變成各家公司爭搶的炙手可熱的人物。
只要汪福年有了名氣,那麼就要走第二步。
和虞氏集團握手言和。
畢竟溫意還不具備硬剛這些集團大佬的實力。
當然,握手言和的方式並不是一味的遷就對方,而是談合作。
商人嘛,都是在商言商,以利益換利益。
如果汪福年提出的預案是這些商人能夠接受的,那麼,他就可以往前進一步。
就好比現在,汪福年強調需要保障個人利益,一切採取對公服務的方式交流。
換句話說,就是他要成立自己的小集體,用群體力量來與這些集團做交接工作。
而什麼是有制度的小集體呢?那就是開公司了。
而虞氏恰恰是一家巨無霸形的集團,他們的高管多少帶有高傲和自命不凡的優越感,一聽說汪福年要開公司,立刻遣人過來幫他的忙。
況且,他們認為,就這樣一個以學識和技術起家的人,也翻不起大風大浪。
汪福年的公司開的很順利,有虞氏幫忙,想一波三折也折不起來。
因此,在溫意的背後的擘畫下,汪福年就這麼趕鴨子上架一般的稀裡糊塗的成了一名小老闆。
在汪福年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名叫‘年年有福’的公司後,當晚,虞氏的談判官找上了門。
他們提出購買汪福年手裡的技術專利的要求,但汪福年就一句話:誰把我孫女救出來,我就把技術免費送給誰。
無論談判官怎麼和汪福年交流,這個小老頭翻來覆去都是這句話,導致這場虞氏集團期待的談判根本無法展開,最後只得灰溜溜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