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說,賈璉為了組裝好黑雲飛虎旗,方便自己去京都大營上任!首先來到了巡防營,叫來了旗牌官。
卻不想居然有人還認得這面旗,原來此人乃是當年,自己祖父榮國公賈代善麾下老兵。
而且還是個校尉級別的中級軍官,後面估計也是受了賈家的牽連,才被雪藏,在正值壯年的時候,成為了一個五城兵馬司的小小旗牌官。
像他這樣的小人物,在那一場浩劫之中,指不定還要有多少。作為,跟著老國公參加過最後一場北海之戰的老軍頭。
今年五十有二的龔景仁,對於這面黑雲飛虎旗,擁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原名叫龔山,景仁乃是當年老國公給他取的字號。
至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那就是出自“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兩個典故的拼湊了!
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發財。對一個軍伍之人,取字景仁,也不得不說是老國公的一種惡趣味!或者說是他的治軍理念,對外戰鬥之前,那都是刁斗嚴更,令行禁止,只為鐵血殺戮,根本就沒有什麼仁義可言。
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戰,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對敵人的仁慈,那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尤其是三軍主帥,運籌帷幄者。更是不能有這種婦人之小仁。
所以老榮國公提倡的是那種大仁大勇。景者大也,景仁者,大仁也!要如同山嶽一般,給敵人以震懾,讓他們不敢再妄起刀兵,透過破而後立的強權鐵血手段,達到長久的和平,才是最大的仁義!
所謂仁者無敵,那就是為了仁義的能夠實現,所有的敵人都倒在了他的腳下,或者對他俯首稱臣了!
讓敵人再也沒有了與之為敵的勇氣,如同山嶽橫前,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仁者無敵的境界!
那些認為我不仁義的,已經被我強行仁義掉了。透過一場戰爭的勝利,換取長久的和平。哪怕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流血和犧牲,這種事情,在老國公看來,未必就不划算!
畢竟戰爭的發動,就註定了要流血犧牲,同時也是一種宣揚國威的手段。尤其對於那些化外蠻狄之族。
跟他們講仁義道德是沒得卵用的,尤其是為了國家生存和擴張需要的時候!
只有刀槍和血火的教訓,能夠讓他們哀嚎著,對自己歌功頌德!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榮國公賈代善,一生大小戰役七十餘,基本都是以殲滅戰為主!
乃至於最後一場北海之戰,也是拼盡全力,不惜傷亡的代價之下,儘可能的殲滅羅剎國的有生力量!如果不是有人背後捅刀子,說不定那一次,就是一個雙方以命換命的死戰。
北海戰場上面,最後回來的兵,只剩下十之三四。而且大多都傷殘了,像龔山這種,能夠全須全尾回來的,都算是天大的造化了!
關於這種治軍思想,在老國公兵書最後的絕筆篇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生命的最後那幾個月的時光裡,自己這一位,震懾了天下,將近三十年的祖父大人。將自己在最後一場戰役之中的心得和經驗,全都留於文字,傳給了子孫後代!
這就是古代將門的家學淵源,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賈璉作為後世而來的人,對於自己這一位祖父的用兵思想,還是能成功領略到其中的幾分精華的。
雖然僅限於紙上談兵的缺乏實踐,不過他有人遠超這個時代的目光和後人實踐經驗的積累教訓,他就可以進行相互借鑑的參考,也倒是不容易走上趙括的路子!
對於這個時代,賈璉其實都是一直保持一種比較警醒的態度。自己只不過是比他們多了一點見識,站在同一高度比拼智謀詭計,用兵之道,還真不一定是他們的對手!
不過自己強大的實力,也保證了自己當兵作戰能力的無敵!這對於一個冷兵器時代,血與火交融的戰爭風格,個人的武力值,或許不能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不過,卻能夠在關鍵時刻,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像後世戰鬥的模式,基本發展到人在園中坐,彈從天上來。全都是資訊化高科技的戰爭後盾,作為強大國力的保證的。
個人的勇武,包括人海戰術,在摧枯拉朽的大蘑菇下面,根本沒得卵用!甚至不用大蘑菇,只要等到那大口徑的榴彈炮出來,口徑就是正義,人員的多寡,有時候並不是戰場的關鍵因素了!
不過如今這個封建冷兵器時代,哪怕火槍火炮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
但是重甲鐵騎兵,成規模的建制,尤其在面對北方羅剎國的時候,一就是戰爭模式中的主力部隊!
所以當年的飛虎軍,那也是來去如風的輕甲騎兵部隊佔據主導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