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氣沖沖的回到郡府,左手死死的握住佩劍環首。
志得意滿而來,操控渤海王之事,正有條不紊的展開,誰料到突然殺出一個渤海王,竟真真切切的能拿出皇帝聖旨。
是什麼原因,讓一直視劉擎為眼中釘的劉宏,發生如此大的轉變,竟將渤海王之位,都封還給了他?
“主公,那廝如此無禮,我們什麼都不做嗎?”顏良問道。
“劉擎那,不可妄動!將人撤回來!”
袁紹想了想,此事如何收場,還是聽一聽諸位幕僚的看法吧。
袁紹召來荀諶逢紀陳琳等人,將聖旨之事說出後,一個個都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畢竟渤海王之事,歷來都是士子們的談資,宦官陷害漢室宗親,先帝親弟這種天理難容的事,士子們怎能不借機狠狠抨擊呢。
所以從劉擎在潁川展露頭角開始,便一直是士子們的話題人物,平黃巾,拒外族,加上宦官與皇帝的一次次刻意針對,儼然將劉擎塑造成了抗宦一線人物。
而如今,萬惡的宦官被打倒了,昏庸的皇帝在彌留之際,幡然醒悟,將封國和王爵還給了劉擎,抗宦人物突然取得了抗宦全面勝利,百姓從此以後……
袁紹覺得自己編不下去了,心態也有點繃不住了。
見眾人不說話,袁紹只好挨個問。
先是對著最為器重的荀諶問道:“友若,依你之見,方今局面,該如何處置?”
荀諶頓了頓,組織了一番言語,道:“聖旨既是真的,便無可違逆,陛下封賜劉擎為渤海王,此事背後,恐怕另有隱情,不如先回汝南,與袁公商議一番吧。”
袁紹又瞧向逢紀。
“友若之言可行。”
此時,郭圖突然道:“諸位,你們想想,先帝對待劉擎態度,歷來都是打壓與排擠,劉擎立大功,卻落得個駐守邊郡的下場,而且渤海王之案,雖是宦官謀劃,卻是先帝默許,如此仇怨,先帝怎會在彌留之時,封他為王,為兩個皇子,留下隱患呢?”
隱患?眾人聽了這個詞,不由得品了品。
這味道可太熟悉了,渤海王這個頭銜,一而再的被撤,就是因為所謂的“隱患”。
“公則,言之過矣!公子為人,世人皆知!”荀諶阻止道。
可不興亂說,荀氏可是在劉擎頭上,下了重注的。
“我倒以為,公則之言,有幾分道理。”辛評道,“聽聞先帝病重之時,詔令皆是由趙忠之輩所擬寫宣發,包括傳國玉璽,也是由常侍看管,宦官視財如命,若是被人收買……”
在座都是明白人,辛評也沒有將話說滿。
袁紹品了品,辛評之言,看似立的住腳,可經不起推敲。
很簡單,因為渤海王這個位置的開價,高達五千萬錢。
劉擎不可能出的起。
眾人各執己見,袁紹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採納,還是決定納荀諶之言,先退出渤海,與袁隗商議一番。
既然決定了,袁紹打算先去送客,畢竟請了姚貢曹操等人前來,大事已告吹,自然只能送客了。
袁紹剛領著眾士子前去,正值下人來報:“主子,門口來了個渤海王。”
“什麼!”袁紹覺得自己幻聽了。
“門口來了一隊人,自稱渤海王。”下人又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