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戰馬從他身旁呼嘯而過,可見速度之快。
趙雲也沒想到關鍵時候他選擇了墜馬,戰馬一個迴旋,再度奔向王基。
王基沒有選擇逃跑,而是拱手彎腰,請求饒命。
“將軍饒命!王基願降!”
馬蹄漸止,最終在王基面前停下,戰馬不斷的朝前喘息,牲口的味道不斷打在王基身上,然而他卻一動也不敢動,因為趙雲的長槍,正搭在他的肩上。
“你可代表的了安平眾豪強?”趙雲問。
他來安平的目標從來都不是王基,而是安平本身。
所以王基降不降,對趙雲而言並不重要,不過,如果他能幫助勸降其它反抗的豪強,哪倒確實有些作用。
王基面露難受,趙雲已經知道答桉,說白了,王基不過只是一個臺前人,因為他以前是安平國相,哪怕現在,也是以安平太守自居。
豪強聯合本地官員,做大做強,這種模式幾乎四處可見,特別在士家豪強多的地方。
他們一面兼併土地,一面以自保抑或平黃巾的名義招兵買馬,發展部曲,最後,一郡豪強大族聯合官員,形成一股割據勢力,漢末群雄,幾乎都是這種橋段。
“如若不行,留你何用!”趙雲道,說完,他瞥了一眼戰陣,喝道:“回去!”
就這樣,王基被趙雲押回戰陣。
“王基已敗,降者不殺!”
在聲音嘈雜的戰場,趙雲的話聲音不大,幾乎只有近處幾人聽到。
但“王基”“敗”“降”這類字眼過於敏感,先是近處的人聽到,看到,然後他們放棄了抵擋,最終,如波浪的漣漪一般,擴散開來。
投降對於已經失去戰心的人而言,就像丟棄一塊沉重的石頭一般容易。
這塊沉重的石頭,便是兵器。
拿著兵器,在戰場上就是被攻擊的物件。
咣咣噹當,兵器丟了一地,趙雲目視降兵,他們之中裝備參差不齊,有一部分,衣著要差許多,然而這種戰鬥,一般豪強,是決然不會參與的,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為誰而戰。
王基一敗,戰鬥終結。
“潘伍,清理兵器,命降兵搬回營中,吳岺,你率軍一千,前去截擊糧草,將之拉來營中!”趙雲下令。
王基眾軍加起來,怕已接近兩萬人,所消耗的糧草,是巨量的,安平富庶,自然不會出糧食問題,所以後軍應該囤有不少糧草。
趙雲當著王基的面,表現的如此專業,令他汗顏,王基臉色十分難看,若說收了兵器,還可以捲土重來,那收了糧,短時間可基本就沒戲了。
因為糧草需要時間籌備。
這邊戰事已然結束,而審配大營這邊的戰事,卻才剛剛開始。
博陵城頭成了最好的觀戰點,戰爭,對王邊與崔鈞兩人,是如此的遙遠,又如此貼近。
就在一年前,冀州爆發黃巾起義,戰爭就曾威脅過博陵一次,索性沒有攻入城中,所以兩人對於戰爭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古書的隻言片語之中。
直到今日。
崔鈞不解,為何趙雲遺留一半的兵馬在營中。
馬上,第二件令他不解的事發生了,面對叄面之敵的合圍,審配竟然放棄了大營屏障的優勢,選擇了出營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