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既定,荀或接著道:“主公,兗州的話,濟陰郡目下由丁原所據,兵力不少,戰力不俗;而袁氏族親袁遺佔據山陽郡,雖有兵馬,不足為慮;東平國王劉凱闇弱,並無保境之力,主公大軍所至,必會投誠,而小小任城國,國相乃是徐璆,屬袁氏附庸。”
功課做得最好的,還得是荀或啊,初略一說,就有了基本的方陣了。
丁原與袁氏貌合神離,可以用計,袁遺與徐璆是袁氏死黨,非打不可,而牆頭草漢室宗親劉凱,不足為慮,闇弱一點,倒好處理一些。
像陳王這般有野心的,反倒比較頭疼,同是漢室宗親,同樣能夠做到保境安民,收留賑濟流民,而且有更進一步的野心。
陳王過去所為,顯得足夠擔當,可惜陳國終究是個小國,深處袁氏包圍之中,怕很難獨善其身,只是希望他不要忘了初心。
兗州局勢,倒也不是很急,現下反而是青州那邊,被黃巾攪得不得安寧,雖有曹操與陶謙在,但顯然兩人並不能完全掌控局勢。
“青州亂局,諸位可有見解?”劉擎問道。
荀或突然望了眼沮授,旋即回道:“主公,孔融死後,青州刺史之位空置,眼下汝陽朝廷已癱,可藉機向雒陽舉薦沮授為青州刺史,以公與之才,足以穩定局勢。”
劉擎稍一思考,就覺得此法可行,“沮叔,以為你呢?”
沮授拱手道:“但憑主公差遣。”
那就妥了!
“三月將至,首重春耕,其次,便是幽州外擴之事,本王隱隱覺得,光靠劉虞陳宮公孫瓚,必須會如想象那般順利,本王還要做好親臨準備,兗州之事,便仰仗諸位了。”
之所以如此安排,還是因為涉外之事,劉擎得自己拿捏輕重,劉虞還好,若讓公孫瓚來辦,估計就是打服為止。
畢竟外擴的目的是謀發展,而不是耀武揚威,更不是誅不誅的,而中原之事,幾位幕僚處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應該能做到得當妥帖。
議事結束之後,四幕僚退去,劉擎喚你蔡琰,開始擬定文書。
一是向董卓表達慰問,胡軫剛死,樊稠又接著戰死,順便說說贈糧之事,你的愛將徐榮,吾養之。
其二,便是舉薦沮授之事,目前董卓對青州沒有訴求,不出意外,應該能成麼,畢竟十五萬石糧草,價值大幾千萬錢,按劉宏的價,三公都能買了,區區刺史,不再話下。
此舉,主要是對過去以及將來利益聯絡的一種維繫。
蔡琰按照劉擎的意思寫下,劉擎一閱,字跡秀麗,文采斐然。
“夫君,我想給父親寫信,告訴他胡昭先生之事,可否?”蔡琰輕提著筆,望著劉擎眨了眨眉眼,雙眼靈動而晶瑩,充滿著期待。
劉擎怎麼可能拒絕,笑道:“當然可以!寫完陪本王用飯,另外,順便問問岳父,若得閒暇,記得回鄴城瞧瞧,本王為他置辦了一處新宅。”
蔡琰嫣然一笑,以坐姿欠身,“多謝夫君!”
劉擎起身,順手揉了揉蔡琰的頭,寵溺道:“謝什麼謝,傻!”
說著便便自顧走到懸掛的輿圖旁,端詳起來,蔡琰則會心一笑,開始給父親寫信。
……
“彭!”
收到徐榮軍報的董卓直接將桌桉上的酒觴擲飛在地。
“袁紹小兒,殺我愛將,咱誓報此仇!軍師,軍師,咱欲征討袁紹,從哪進兵合適?”
賈詡與李儒聽了,對視了一眼,賈詡使了個眼色,示意李儒先說。
“主公,討袁自當潁川東郡,二路齊出,共逼汝南!潁川一線,不必多說,東郡一線,經徐將軍一勝,必定士氣大振,主公只需再派一人,替樊稠之職,定可旗開得勝,再者,此戰還可繼續聯合渤海王,合擊袁紹。”
董卓聽罷,覺得也沒什麼新意,兩路夾攻,讓他來定,恐怕也會如此進兵,於是望向賈詡。
“文和可有補充?”董卓又問賈詡。
賈詡衝董卓拱手,“文優所言,合乎常理,董公若有意攻袁,可採用此法,不過,眼下南陽戰事,方為重中之重,還望董公斟酌。”
賈詡含蓄的表達了反對,主張先突破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