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四十七章 諸葛亮與諸葛瑾

心中卻泛起嘀咕,渤海王此舉,有何深意?是要將兩子置於魏郡為質?

可至於麼?

他不過區區泰山郡一名郡丞吶,他又不是劉虞公孫瓚之流,為了博得渤海王信任,爭相將兒子送往魏郡為質,當然就是打著學習的名號。

劉擎自覺一片好意,諸葛珪只是謙虛客氣,於是堅持道:“不煩不煩,本王最喜年少英才,這天下,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他們的,大漢之未來,皆繫於少年之身。”

劉擎的話如同一根尖銳的刺,正好刺在諸葛珪心頭,令他為之一震。

哎呀!我想到哪出去了!諸葛珪懊悔不已,簡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齷齪不堪!

齷齪不堪!

渤海王這是心繫大漢社稷,如今大漢風雨飄搖,黃巾未息,外敵環伺,各地豪強又起,漸成割據之勢,在這風雨之中,唯有渤海王,平黃巾,御外敵,所到之處,百萬黃巾望風而降。

在幷州邊地,不僅使鮮卑不敢犯境,還收復了諸多被羌人佔據的領土,簡直是大漢柱石。

而渤海王欲將相中的少年英才收去魏郡,竟是為了培養下一代忠臣良將,所謀之深遠,為人所不及!

慚愧,慚愧吶!

諸葛珪覺得無地自容,於是道:“承蒙渤海王厚愛,若是不棄,便將瑾兒送至魏郡學習。”

嗯?諸葛瑾?那諸葛亮呢?

劉擎可是連老師都找好了,胡昭胡孔明。

本王連後續劇情都想好了,等胡昭見了諸葛亮,一見如故,收為弟子,喜愛得不得了,等到諸葛亮及冠,便將“孔明”之字,送給他。

世界線收束,完美!

劉擎拍了拍諸葛亮小肩,道:“不光諸葛瑾,諸葛亮亦可前往,胡昭先生,可是在魏郡,本王欲讓胡昭先生,親自教授,除此之外,本王還會讓蔡伯喈與荀慈明指點。”

諸葛珪不自覺嚥了咽口水,大書法家、隱士大能胡昭,大文學家、書法家、樂師蔡邕,大經學家荀爽……

吾兒何德何能啊!

諸葛珪已經驚得說不出話來了,允允允,再推辭,可就不是人了。

他顫顫的跪下,向渤海王致以最高叩首禮,這波操作,是要將諸葛氏直接帶飛啊。

大漢最重名望,出身無非門生故吏,和師道傳承兩種,諸葛氏在琅琊國或許還算得上望族,可在徐州,便不夠看了。

諸葛氏祖上最闊的,不過是先漢時先祖諸葛豐做過司隸校尉,與汝潁之地,南陽帝鄉的那些三公世家相比,相去甚遠,至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五世三公的弘農楊氏,更是給他們提鞋都不配。

可若是兩位兒子能拜胡昭、蔡邕、荀爽他們中的任何一人為師,那便是家族的一大步,他日師尊舉薦,便是平步青雲,若能抓住機遇,成為國之重臣,亦非不可能。

恍惚間,諸葛珪忽然覺得諸葛氏將要飛黃騰達了,二子說不定能達到先祖諸葛豐的高度。

劉擎若是知道諸葛珪所想,一定會狠狠的鄙夷一番。

即便沒有渤海王扶持,即便你老人家英年早逝,即便諸葛氏背井離鄉舉族搬遷,寄人籬下,兩位依然是人中龍鳳,一人是吳國大將軍,一人是蜀國丞相。

達到先祖榮光,格局實在是小了。

“君貢請起!”劉擎連忙上前將之扶起,“既是大漢英才,本王自當盡心培養,本王說了,大漢的將來,總是要人來守護的。”

“大王或許是舉手之勞,不過於諸葛氏而言,實乃再造之恩!諸葛氏願全族追隨大王!”諸葛珪說著,話音都有些發顫。

可惜,諸葛珪能力平平,不是屬性者,估計他將所有的天賦,都點在了生孩子上。

將二子之事敲定,劉擎陽都之旅,便算大功告成。

為了大漢,屬實操碎了心,不僅建學校,還要親自招生,實在是辛苦。

下一站,便是琅琊國都開陽了。

劉擎在陽都宿了一夜,第二日,便安排人送兩位諸葛後生前去魏郡,而前去開陽,劉擎索性帶上了諸葛珪,一來以諸葛氏名望,在開陽更能說得上話,二來便是諸葛珪如今成了琅琊各方勢力中的自己人,當有分歧發生的時候,這一點就很關鍵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