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7章 太平盛世就是紅薯而已(第二更,求訂閱)

推廣!

任何新作物的傳入,都需要一個推廣傳播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卻是極其緩慢的,從陳振龍引進紅薯,到等到鄭板橋回家賣紅薯,前後用了兩百年的時間,而直到20世紀40年代,華北地區都還在不遺餘力的推動紅薯栽種與副食品加工,仍然在以官方為主導來推進全民種食紅薯的普及度。

在未來持續幾十年的自然災害中,想要儘可能的救人,只能靠紅薯,而想要讓百姓種紅薯,就非得靠官府的手段推廣不可。

這也是為什麼,施奕文會提出這個“賞賜”的原因。

“畝產五六千斤,要果真是如此,天下黎民就再無飢食之憂了……”

看著手中的紅薯,朱由校感嘆之餘,又問道。

“那它吃起來口感如何?”

“陛下,臣在上朝的時候,讓家僕背了一袋子,要是陛下有意,不妨吩咐人做熟了嚐嚐,這東西好做,可以煮熟,也可以切片蒸熟,到時候請諸位大人都嚐嚐。”

施奕文這邊話音剛落,朱由校便說道。

“准奏,”

然後他又看著眾臣說道。

“今天上朝的時候大家肯定都沒吃東西,就與朕一起嚐個新鮮吧。”

眾臣自然是紛紛謝恩,而在謝恩之時,他們自然也對紅薯好奇起來,尤其是家在北方的大臣,像馮銓憑著自己與施奕文有過數面的交情,就匆匆上前問道。

“施大人,這個什麼紅薯,真的能畝產千斤?”

“真的,”

“真的不挑地?”

“不挑地,可以種在院子裡、牆角下,溝邊地頭都可以種,要是逢著大旱的時候,百姓只要種上一兩畝,就足以保證一家人不至於捱餓。”

施奕文的話聲不大不小,傳到眾人的耳中,在眾人驚訝時,朱由校則問道。

“這個紅薯看起來就像蘿蔔似的,這百姓種它平常又如何存放?”

不得不說,朱由校的這個問題,讓施奕文甚至感覺有幾分驚訝,為什麼?

因為這正是紅薯在中國得到普及,而同期或者稍晚傳入中國的土豆,因為存放問題,不受百姓待見,始終沒能普及成為主糧。當然土豆沒能成為主糧,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土豆退化,有農民將它的退化稱之為“一年大,二年小,三年不見了”,即便是直到21世紀,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相比於土豆需要地窖才能長期儲存,紅薯的存放就非常簡單,這也是施奕文選擇它的原因,畢竟,歷史上,百姓選擇的也是紅薯。

“回陛下,在收穫之後,可以直接切片,攤在地裡曬乾,等曬乾後,就能像普通糧食一樣長期存放,即便是存放兩三年,也沒有任何問題。吃的時候,也和普通糧食一樣。除此之外,還可以挖地窖存放一些新鮮的,整個冬天都能吃到新鮮的紅薯,就像咱們一會吃的紅薯那樣……”

終於,紅薯上來了。

幾十張桌子,就那麼擺在殿前的廣場上,儘管桌上擺放著簡單的飯食,可最讓人們期待的還是紅薯。

它的味道到底如何?

當噴香的紅薯上席時,看著盤子裡的蒸熟紅薯片,朱由校直接拿起筷子夾了一塊。

吃到嘴裡,香甜軟糯的口感讓他的眼前一亮,驚訝道。

“這……可真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