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秦王殷峰領兵起義,踏殺中原,好似用刀將這九州劃了千萬道,朝廷用了十年時間去填平溝壑,但雖說時過境遷,天地之間人力不及之處比比皆是,誰又能說這九州大地上再無戰痕?
秋風習習,殷子安獨自來到延城南郊,隔著溪流見到一處林中草屋,卻並沒有急著過河,只是原地盤腿坐下,一手撐著下頜,盯著河對岸神遊天地。
片刻後殷子安起身,如常人一般脫去鞋襪,提起衣襟,赤腳淌過溪流,來到草屋前。
草屋分東西南三間,中間圍成的空地已是雜草叢生。殷子安走到破爛不堪的圍欄前,在那門頭有一塊三尺長的小木匾,上書“薊北”二字。
殷子安推門而入。
十多年前尚未封王的殷峰於交州廣靜城起事,與燕州郝連營南北呼應,郝連營順徐楊一線南下,殷峰則順蜀涼一線北上,行軍至秦陽,不料延城兵變,薊北軒主人池漱拼死護得殷峰二子出城,城牧府上十數名死士盡數戰死。
事後雖有郝連營麾下將軍領兵趕到平亂,可延城早已成了空城,年僅八歲的殷子安就站在延城外的丘山上,見得城下兵戈交錯,血影紛飛,滿目殷紅。
薊北軒主人池漱在此戰中身亡,第一次聽得這個訊息的殷子安是在逃亡路上,根本來不及感傷,這前線戰事不斷,一日累千骨,一個薊北軒主人的命算得了什麼,老頭子也說過,若是自己當年死在戰場上,也不過是換了一個人來坐這秦王的位置,天下大勢就跟那車輪一般,揚塵疾馳而去,碾死幾隻螻蟻又算得了什麼?大道無情,萬物芻狗。
但即便如此,心智未開的殷子安還是免不了一夜未眠。
身在延城南郊的殷子安回過神來,一步一重城地走到院落正中,盤膝坐下,仰天輕聲言語。
“娘……”
……
“新漢王朝這才十年,先帝病逝,太子劉旭年僅十四卻足踏龍攆,登天地壇,百官朝賀。當今這天下英才輩出,可奈何時局動盪,先不說那未及成人的小皇帝能不能壓得住這朝中一眾權臣,單這北部邊境上的幾大部族在聽聞先帝的死訊後都有些蠢蠢欲動,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天下已是暗流洶湧,什麼江湖廟堂,都是這一副棋局裡的黑白二子罷了。”
文良說這些話的時候壓根就沒想過坐在對面那個灰髮老頭聽不聽得進去,秦王殷峰年過半百,行事卻如當打之年的武舉登科子弟。天下刀林避無可避的三座大山,殷字當頭,老人坐立原地巋然不動,自有巍峨之勢。
這也愈發顯得青衣儒生這份氣定神閒的難能可貴,只見其手上茶道一十二藝行雲流水,秋後新採的青芽在杯中舒展自如,連帶著虞山上的泉水,馥郁滿室。這泡茶的手法出自前朝茶道大家孫勤山,隨著前朝作古,這位茶道大家的生平所悟也只能被收錄在一些孤本野史當中,能在青衣男子手中趨於大成,已是這世上難能一見的絕景了。
手上動作流暢自如,青衣男子嘴皮子功夫也不停歇。
“自打老皇帝駕崩之後,整個天京城都不太平,想必王爺也能聽到些風聲。幾大藩王屬地也不安生,燕王郝連營不必說,燕州邊境與北族的戰鬥大大小小從沒斷過,除此之外,近來交州南越一帶前朝遺民作亂,南平王劉瑾對此也是焦頭爛額,西域南詔這些地方更不必說,處江湖之遠,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安分。這些外族當年被王爺踏平了各個山頭,這才十年,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可說到底如今這天下再亂也不及朝堂萬一。新帝登基,太后當政,朝臣擁黨自重,山頭林立,拉幫結夥,倒是一派江湖草莽的風氣。”
茶熟功成,文良一手攬袖,一手推杯到秦王殷峰面前,神情自若說道:“殿下還是這般魂不守舍。”
坐的筆挺的老人似乎才從思緒中回過神來,猛地聞見這杯中茶香,道了一聲謝後提杯飲茶。
半百老人聲如垂暮獅虎:“本王當年入樓,只想著就此聊度餘生,先生隨我入樓,真是屈才了。”
文良笑道:“這不想著一報殿下當年金鑾殿上不殺之恩嗎?”
殷峰沒有理睬文良話中冷箭,自顧自說道:“子安出城,其中有先生的手筆吧。”
文良道:“世子殿下藏鋒十年,王爺那時留我在此,說到底不就是為了今日麼?”
殷峰不置可否的搖了搖頭。
二人相對無言,沉默許久,文良望著窗外緩緩說道:“殿下還是猶豫了。”
殷峰沒有話說,起身下樓去。
走出魁星樓,一直等候在一旁的周全走上前來,為這位身姿如刀勝似刀的灰髮老人披上一件裘衣,隨後靜候其身後。
秋至已過,枝葉枯黃,殷峰望景興嘆:“故人辭別,這一別就是十年。周大哥當年隨我入樓,可有做好寂寥一生的準備?”
周全應道:“前人盡歸英雄冢,周全曾隨大將軍走過了這河山千萬裡,就不算寂寥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