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楚霸王尚且死不得其所,他們死不得其所又如何?”姜閱問道。
“不如何。”裴君意說道,“只是,或許……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有些不甘心罷了。”
“今有西北營校尉秦如嶙,目無法紀,竊人之功,殺害同僚,毀屍滅跡,證據確鑿,押解歸京,依律判斬,懸屍轅門,以儆效尤。”將昨日看到的紙張上的內容念出,裴君意又接著說道:“殺敵是善,殺害同僚是惡,是非對錯先生應當比我更明白,也應當知道,秦如嶙究竟是殺敵,還是殺同僚。”
不給姜閱說話的機會,裴君意一口氣說道:“邊軍將士以身衛國,即便身死也是為國捐軀,沒與王事也算是死得其所,可如今秦氏之事又是如何?朝中大人們因為一己之私,因為幾個逃兵牽扯到軍務混亂,伺機牟利,貪圖西北軍事,為此胡亂攀扯,意圖將西北將官徹底清洗……”
雅文庫
“沙場征戰已是生死無定,邊軍將士苦熬經骨為博一線生機,可如今朝中大人們僅憑一紙文書便令將士們的功勞付諸東流。”裴君意語氣平澹,緩緩說道,“《孫子兵法》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秦如嶙率兵斬殺逃兵,依律行事,理應有功,然朝中大人們卻稱是其目無法紀,殺害同僚。”
說到這裡,裴君意的聲音中透露著些許不解。
“不僅如此,甚至還要押解歸京,依律判斬,懸屍轅門,以儆效尤。”他說道,“學生不明白,斬殺逃兵護衛國法,何錯之有?學生也不明白,為何功過能夠這樣輕易顛倒?學生更不明白,顛倒黑白斬首有功之臣,如何以儆效尤?”
“學生看來,以此為由,殺了秦如嶙,如此冤屈,不僅不能震懾任何人,反而令人心惶惶,國事不穩。邊軍將士戎馬一生,為國盡忠不惜己身,為何被這一紙文書否定一生,死不得其所。”裴君意麵露疑惑,說道此處,又忽然恍然。
“學生明白了,或許這以儆效尤,震懾的是‘不聽話’的邊軍將士,興許也不僅僅是邊軍將士,而是所有‘不聽話’的人……”
裴君意說話間情緒顯露,或不解,或恍然,但始終不疾不徐緩緩道來,給人信服之感。
梁思泉在一旁看著,初始還有些不解裴君意為何要問先生“何為死得其所”,此刻漸漸聽來算是明白了。
裴君意說了這樣多,其意思大抵便是邊軍將士為國盡忠,事前朝中下令不得殺害逃兵,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逃兵們終究是逃兵,況且也同樣“殺害同僚”。秦如嶙將他們殺了也算是護衛國法,應當有功無過。其次西北軍務混亂只是因為逃兵幾個人的事情,朝中大人們要的不是逃兵為何而逃,又該不該殺,他們要的就是軍務混亂,反正是看到逃兵就認定了此事,再以此為由趁機牟利。
而他們因為一己私慾,為了牟利,致使西北千萬將士死不得其所……
的確是有理。
梁思泉默默點頭。
裴君意說道:“學生記得,昨日先生曾說,西北經略使秦文孝,身受天子知遇之恩,不知為國盡忠,因為一己之私慾致國事於不顧,致使西北軍務混亂,可在學生看來並非如此,朝中大人們……”
“黃口小兒也敢妄議朝政!”
不等裴君意再往下說,隨著“砰”的一聲,屋內,一向溫和的江州先生拍桉而起,豎眉看著裴君意,沉聲呵斥道。
一旁坐著的梁思泉正對裴君意的話感到信服,聽到江州先生的呵斥,嚇了一跳。
以他對江州先生的瞭解,興許先生這麼多年,還是頭一次這樣生氣……至於為何瞭解,是因為之前為了“知己知彼”,特地打探裴君意的訊息,因此也對裴君意的先生充分了解過……
急忙將視線從裴君意身上移開,抬眼看到江州先生怒目圓睜,梁思泉連忙低頭垂目,儘量降低自己存在感。
事情與他無關,希望先生不要傷及無辜……
其實他也覺得裴君意說的很沒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