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對那些被欠餉長久,甚至一家老小都因此困頓飢餓的衛軍營兵們來說,就更是如此了。
無數人雙眼放光,激情四射!
在一雙雙如狼似虎的眼光中,朱以海終於出現了,他特意更換了一身行頭,把在臺州即位監國時穿的黑色翼善冠、赤色螭龍袍穿上了,因為即位匆匆,一時間也沒來的及趕製監國的冠服,所以還是那套魯王的親王冠服。
不過到明末此時,大明朝的所有親王總共也就還有不到三十位,絕大多數百姓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一個親王,畢竟大明平時都是把宗藩當豬養,禁止他們離藩,更不許他們進京,只能在封地呆一輩子。
除了藩王封地的百姓有機會能見到當地親王,一般人哪有機會見到。
朱以海這個魯王,封地本在山東兗州,去年匆匆南下,然後被弘光封到了台州,但平時也都是呆在臨海,並沒來過海門衛。
大家都不認識這個年輕人,可他身上的袍服還是讓大家多少猜到這就是魯監國殿下了。
“監國千歲!”
“拜見千歲!”
“拜見監國!”
各種各樣的喊聲四起,很有一種萬眾相擁的感覺,不過朱以海看著那些黑鴉鴉的人頭,卻知道這些聲音,可能更多的還是衝著那些銀子喊的,所以也就沒太過自做多情。
他伸手虛按。
“吾乃大明太祖高皇帝十世孫,大明第十一代魯王,兩京淪陷,烈皇殉國,弘光北狩,潞王監國五日而降,國統再絕矣。吾身為大明宗藩,太祖子孫,責無旁貸站出來,吾以在臺州臨海即位監國,今日南巡至此,聽說海門欠餉日久,軍兵困苦,吾深感震驚,來時匆匆,便特召海門北地官紳豪族,向他們籌借銀錢,先給大家發放一筆銀錢,以解大家急需。”
沒太多廢話,也沒過多煽情。
大家都盯著銀子,所以朱以海也就長話短說,銀子已經擺在這了,但怎麼發卻也是個問題,之前欠的太多,不可能全清。
所以這次基本上是不管原先的欠餉如何的,先是每人發一筆。
具體的發放標準,朱以海當眾宣佈,是海門協營的官兵,每人發二兩,海門衛的衛軍,一人發一兩。
當然,朱以海也趁機招募士兵,並開出了不錯的條件。
自願入募從軍的,只要條件合格入選,每人就先給二兩安家費,再給一兩行糧銀。
最後,朱以海又對無數期盼的百姓們宣佈,即刻起,免去海門衛所軍民所有的欠稅欠糧,過去的一筆鉤銷,不再徵繳,而且今年的也直接給免了。
對於朱以海來說,他知道這稅就算徵,他也未必徵的到手,眼下韃子大軍就在近前,倒不如干脆大方點,免徵了。
至於說養兵打仗要錢,再尋其它方法,本來崇禎朝以來的稅賦早就亂套了,積欠無數,成了一筆糊塗爛賬,還不如甩開了重來。
底下無數歡呼聲響起。
衛所軍丁和協營官兵們起碼都能先拿到手一二兩白銀了,若是願意應募,還能馬上再拿三兩銀子到手,裡外裡就是四五兩銀子了,這筆銀子對困苦的軍兵們來說,猶如天降甘霖,節省點吃用,甚至能夠一個家庭支撐一年。
而對其它百姓來說,這把過去的積欠稅賦全免,再免了今年的應徵之稅賦,這絕對值得他們喊上幾句萬歲甚至磕上幾個頭,高喊聖君降世了。
“都排好隊,一個個來,按名字領銀子!”吳凱扯開嗓子喝罵著,幫助維持秩序。
朱以海則跟降世的聖君一樣,端坐在門前臺階的椅子上,就這樣靜靜的看著軍丁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
百姓們真的容易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