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祁彪佳、於穎這些文臣,他們在地方治理上其實很有經驗,安民撫治,絕對強過張名振、王之仁他們。
所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是關鍵,尤其是眼下,不可能還只一味的按照科舉取士。
朱以海經過考慮,把這四公子放到了翰林院中,讓他們留在御前,做他的秘書,協助處理些文字工作,同時,他還打算借用這四人的名氣,打算辦一份報紙。
不同於朝廷的邸報,而是要辦一份搞宣傳的報紙。
主要任務就是鼓動宣傳,搞思想輿論的統戰工作,連報紙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復興報,這四公子都是筆桿子厲害的人物,做這編輯那絕對是得手應手。
他特意讓大學士徐石麒出任總編,然後讓這四公子各任主編,全方面的宣傳大明,宣傳魯監國,宣傳中興、恢復,同時全方面的揭露韃子的殘暴、兇殘等等。
另外魯監國政權的新政策等,也要透過這報紙傳遍更多地方。
冒襄和黃宗羲他們之前都組織義軍,但效果只能說一般,就跟屠象美這位翰林院檢討在嘉興起義一樣,強迫每家出一兵,強迫所有富人商家出錢出糧,一下子搞出三萬多人來,然後卻一下子就讓人端了老窩,兵敗如山。
雖然崇禎時的袁崇煥最後落得個凌遲的下場,但袁這個廣東人還是比較生猛的,關寧騎兵在他的努力下,也確實成了一支能打的軍隊,但這樣的文人畢竟很少。
雖然侯方域給他上書,自稱他父親侯恂東林大佬,曾經總督七鎮軍務,自己因此也有學習兵法戰陣,還得到父親的一些真傳。
不過朱以海認為侯恂雖是東林大佬,為人也很正派,但真要說懂軍事也是胡說,侯恂比較突出的就是提拔了左良玉,左良玉本來軍中犯事當斬,侯恂卻認為這個小軍官很彪悍勇武,不但不治罪還提拔為裨將。
左良玉也正是有了這個東林大佬靠山,後來才能一路高升。
等到後來左良玉都成了手握重兵跋扈不能制的軍閥,朝廷才想起快病死的侯恂,給他加總督七鎮軍務,希望他能壓的住左良玉,不過這個時候侯恂其實誰也調動不了,最後開封之圍沒能解,侯恂再次被罷官歸家,不久後還被抓回北京下獄,後來還是被李自成從獄中放出。
只是侯恂並沒有降順,而是逃回南京,一直隱匿不出,後來又逃到徽州隱居。
侯方域就是個嘴炮,但朱以海認為,只要把他擺到合適的位置,其實嘴炮也是能有不小作用的。
“辦報紙?可是邸報?”
大明的邸報內容主要就是詔旨奏書一類的官文書,甚至內容還是經過篩選稽核的,到了天啟崇禎兩朝,才加入了少量的社會新聞,比如天啟六年五月的一期邸報,就記載了當時北京宣武門王恭廠火藥庫大爆炸的新聞。
明朝黨爭厲害,邸報和通政使都成為各派爭奪輿論的陣地。
控制通政使,就能把奏章有選擇的呈給皇帝看,而把不想給皇帝看到的不給他看,這也是當初朱以海即位監國後,第一批任命的官員中就是通政使的原因,這是皇帝重要的資訊渠道,若是被奸臣控制,那就能矇蔽聖聽。
東林黨曾經在通政司被控制,奏章送不到皇帝面前的情況下,直接把奏章抄到了邸報上發行,打破了資訊的壟斷控制。
崇禎年間,已經漸把邸報稱為京報,甚至出現了專門翻印京報的報房,還開始採用活字印刷術印報。
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則還搞過旗報、牌報,就是把一些捷報,編成簡短的文字,然後寫在旗幟上或牌上,然後騎馬沿途通報,振奮軍心士氣。
朱以海要辦的當然不是這種,他要辦一份更先進的報紙。
“復興報,將是一份新式報紙,不再僅是抄錄朝廷的奏章、詔旨,而是要重視新聞、言論,緊密配合時事要聞,發表評論。”
一聽這話,復社四公子個個眼睛瞪大,瞬間高潮了。
監國居然要授給他們這樣的權力?
這豈不是比科道言官的權力還大?畢竟科道言官也只是在朝堂上發言,他們這是要透過報紙向天下發言,對各種時事都有點評之權?
這個權力也太大了,身為復社四公子,他們比誰都明白掌握輿論的重要性。
朱以海看著他們的樣子,也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呵呵一笑、
“復興報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統一戰線,團結天下士民,一致對外,共抗韃虜,復興社的總編輯是大學士徐石麒閣老,副總編是太僕卿陳潛夫,另外劉孔昭、楊文驄、沈文忠、虞大復、屠象美等也都會是編輯,復興報具體會劃為好幾大版塊,你們各負責一塊,稿件要交叉審稿,最後由孤最後定稿。”
“孤希望這份復興報,能成為射向韃子的利箭,能跟陳琳罵曹操,駱賓王討武則天的檄文一樣犀利,你們要揭露韃子的種種惡行暴政,也要監督朝政百官,要鼓舞人心,團結軍民,共同抗虜!”
朱以海壓低了幾分聲音,緩緩道,“這份報紙是為抗虜恢復而設,不是讓某些人不識大局,拿來內鬥的,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