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5章 龍御寧波

而且他告訴朱以海,上田的畝產三石到三石半,其實一般僅指秋糧一季,如寧波這邊的地主跟佃戶們普通的租約,就是秋糧五五或六四分成,只分這一季,地主拿一半或拿六成,至於說夏糧,或是冬天再種點雜糧什麼的,地主一般不會管也不分成。

“嘉靖二十年時,湖州知府張鐸請將官民田攤平一則,行扒平法田賦改革,就是田不按官民,稅不分等則,一律以每畝三鬥起科。”

張鐸所做的,其實就是寧波現在搞的,把田地先整合折算成標準上田,然後統一每畝徵三鬥,當時定的稅率其實就是十稅一。

“江南常鎮蘇松湖嘉杭諸地的重租田,每畝四鬥到七鬥多之間····”

朱以海倒也知曉江南征的最高的時候達到每畝八斗多,但這裡有個前提,就是那些田其實是明初沒收的元朝等的官田,所以稱為重租田,本質上就是朝廷租給百姓的田,收的是租,跟一般民田不一樣,一般民田那地是自己的,交的是賦。

畝收八斗的租,以江南畝產起碼三石的收成,八斗租其實不高,畢竟民間百姓租地主的田,交的可不止八斗。

不過江南是糧賦重地,田地收成高,田賦高也是事實,比如嘉興府的嘉善縣,每畝賦額無論田之高下,概以三鬥三合起科,而徭平又有五升有零,其視嘉興多九升八合三勺。

“那透過清量,現在寧波府有多少標準畝?”

錢肅樂的回答讓朱以海有些意外,“經過清量和整理折算,最後實得標準上等田二百一十八萬兩千八百畝,其中水田就有一百六十一萬九千畝,旱地五十六萬三千八百畝,園地百萬畝,林地六百餘萬畝,草地溼地九十多萬畝····”

這些田地統統進行折算為標準上畝後,是二百一十八萬兩千八百畝。

“居然有這麼多?”

原來寧波一府是三百九十萬畝地,但這是二十四種稅率下的不同田地,實際田賦丁銀等折銀不過二十一萬六千九百多兩,每畝徵糧實際是平均九升。

而在錢肅樂林時對等進行了一波全面的寧波清量後,現在得到二百一十八萬畝標準上田,畝收二斗,實際田賦就是四十三萬六千五百六十石。

“丁銀呢,攤丁入畝沒有?”

“寧波丁口三十八萬九千八百餘口,原各種徭役折銀及加派等非常繁多複雜,大約是幾萬兩銀子,所以我們簡化了一下,田賦每一石攤丁銀一斗。”

崇禎年間正常糧價是每石一兩銀左右,萬曆年間則更低些,如今則因戰爭大旱等造成每石二兩左右。

一石攤一斗,而每畝原本是二斗,則一畝地是攤入了二升糧。

“還有什麼?”

朱以海問的是正賦之外的,明代百姓苦,除了苦於役,就是正稅之外的加徵耗費等巨大,比如說對於產糧八省,徵收部份糧食稱為漕糧,漕糧加耗,有運耗、倉耗、鼠耗等各種名目,每一種還能細細分之。

手機閱讀『小♂說÷吧→』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