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道監察御史甚至是正四。
如果按照以往六科與都察院的權力對比,六科權力是遠比都察院更大的。
十三道監察御史都升了,六科給事中自然也升了,正五品起了。
而洪承疇被授為從一品的左諫議大夫,這就是對標左都御史了,是諫院的首領,六科官員也稱科道官、言官、諫官,洪承疇自然也就是諫官之首了。
如果僅按原來的六科來論,這諫院權力很大,而他洪承疇甚至還是諫官之首,從一品左諫議大夫,放在唐宋時期,那就是門下省的高官了,那是宰相。
他一時覺得有些不對勁,以他來後天子對他的冷落來看,天子厭惡他,可為何卻給他這麼高的位置?
思來想去,他覺得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雖然左諫議大夫是從一品職,但可能諫院真正有實權的還是那些給事中,所以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這六個高階諫官,可能真的只是諫官。
皇帝給個紫衣玉帶,實際上不能直接管理六科給事中,只有規諫侍從之權,而沒有六科的封駁科抄等大權。
如果是這樣,那這所謂的從一品左諫議大夫,諫院之首就沒有意義了。
但他又覺得皇帝若真要閒置他,隨便安排個官職就行,何必大費周章,還特意復設諫院?
洪承疇猜不透那位年輕的天子了。
以前他在天啟、崇禎兩朝,基本上能夠完全把握住皇帝的心思,可現在他猜不透了,完全猜不到。
這讓他心裡很不安。
哪怕當初他面對皇太極時,都能猜到七八分皇太極的心思。
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跟六部尚書合稱七卿,加能通政使和大理寺卿,就是大九卿。
其最大的職權就是糾劾百官,真論權力,其實應當還在六部尚書之上,畢竟這是個特殊的官職,專門為天子耳目,監察百官的,這不是個具體辦事的官,而是盯人的官,所以必須得是皇帝信任的官員。
這諫院由六科而來,六科以前比察院權利還重,只是品級低限制了他們,現在突然也設了這從一品的院長,那皇帝意欲何為?
用他洪承疇來勸諫天子?封駁詔敕?
他覺得這不可能。
當然,很多時候,其實明朝的六科是皇帝用來制約內閣的,同時也是監察都察院的,科道互糾。
六科十三道的監察權是極強的,這讓洪承疇也有幾分興奮,覺得或許是自己的名氣和才能,讓這位率軍北伐,意圖中興大明的紹天皇帝,想要重用自己,倚重自己才能。
如果真是這樣,那洪承疇覺得自己可以好好回報紹天皇帝,發揮好這個諫院院長職責,他劉宗周帶領下的紹天朝都察院,據說乾的很不錯,人人稱頌,都說鐵面無私,紹天朝的吏治整頓一新。
他洪承疇主掌諫院,他相信一定能夠不落後於劉宗周。
劉宗周這人他很瞭解,以前辦書院講學什麼的,這文才確實了得,但若說實幹治事,那絕不如自己。
哪怕是在科道監察這塊,洪承疇也自信能比劉宗周那嘴炮乾的更好。
皇帝旨意要經六科稽核,他不敢說能封駁皇帝旨意,但六科負責的登出案卷權,他肯定能一硬到底。
所謂登出案卷,就是六科對各部依旨所處理的事務,會稽查相關案卷檔案,以查驗他們有沒有依照期限完成工作。
如果稽延遲誤,就有權對之進行參奏究治。
總之內閣決策的事,六科覺得不對是有權封駁讓重議的。而決策透過下發各部執行的事務,他們還有監督權,到期沒完成,他們就可以參奏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