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制額不多,但就算臨時工也終究是要開銷的。
二三十萬宗室,六七十萬衛軍,加上近十萬的宮人內侍等,這三樣的開支確實是非常大的,朱以海幾刀砍下,不斷精簡,節約了大量財政開支。
現在,朱以海設了南京應天,東京奉天、還有紹京紹天,設了三個都城,但三處宮裡加起來的宮人也不過千,內侍數量也大大減少。
特別是對原十二監做了極大的精簡,新增設了內務府,將許多事務移交給內務府,特別是原來諸如織造等許多這種皇家手工作坊等,如今基本上都劃到內務府名下,並採取的是類似半獨立的經營模式。
仍是皇家所有,但相對獨立,大量的工匠、工人甚至都是如外面市場上一樣是僱傭模式了。
另外還有一些手工單位,更是直接劃出去,不再由宮廷內侍管理了,十二監局雖然還在,但他們都精簡了人手,只負責核心的職責,其它許多附屬的差事都奪了。
內務府接管了大量皇家手工作坊,但經營模式也改變了。
二三十萬宗室,經歷了這些年的大動盪,許多宗室死在闖賊、西賊等手上,也有許多落到韃子手上,減少了許多。
如今倖存的有近半到了南方,還有不少仍滯留在北方。
對於這些宗室,朱以海也是數次調整宗室制度。
讓宗人府負責安置這些宗室在各地落戶。
宗位爵位大改,俸祿大降。
僅保留不多的藩,世襲罔替,其餘的都要降等襲爵,庶出還要降二等襲爵。
不過朱以海改革了這些後,也給宗室一些好的福利待遇,比如允許他們自己取名字,自己娶妻嫁女,允許他們讀書參加科舉,也允許他們當兵,可以做官。也可以去經營四業,為工為商。
取消了許多限制。
另一方面,宗室俸祿大降同時,對宗室裡新出生的人口,發放一份口糧,到六歲時,減半,發到十二歲為止,這份口糧是每月六鬥米。
而宗室年滿六十歲,又可以領養老口糧,每月六鬥,直到去世。
宗室兒童讀書,還發給一份補貼,一月三鬥米。
這些口糧,不由戶部國庫出,而是皇帝的內帑裡拔出,相比過去,這筆補貼糧其實不多,還沒給各地縣學裡秀才廩米多。
宗室的俸祿比朝廷官員俸祿,要低了幾檔次,基本上也就是養家湖口,想繼續以前優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得自己做事,不管是讀書做官還是當兵吃餉,還是務農經商等,都得自力更生。
像以前一樣,親王祿萬石,一品官才年千石的事不可能了。
除了幾大****世襲不降,但他的其餘嫡庶子卻都要降等襲爵,庶出的還要一次降二等,一直降下去,爵位也是越降越低,甚至最後只能保留一個宗室子弟的頭銜,一個月只能領二兩銀子六鬥宗米而已了。
甚至新制度還規定,皇族女子出嫁後,就沒再有俸祿供養了,她們的丈夫駙馬、儀賓什麼的自然更不可能有。
這些改革力度之大,甚至比當初劉宗周上的那些改革建議還要強許多。
不過劉宗周認為皇帝給百官加俸祿,給士兵厚餉,這等於把好不容易減下來的那點,又給搭進去,還要再找補許多。
因此他強烈建議,百官不能加俸祿,士兵更不能太過優厚,當兵打仗不是享受去的。
“劉總憲,如今不比以前,大明興盛之時,鬥米只要二十錢,一斤肉不過六七錢,一斤魚一二錢而已,一兩銀子能買到很多東西,但是現在呢?雖然江南已經穩定,但物價仍然很高,現在廣東米價是一石一兩二左右,在浙江約一兩三四,到了太湖周邊則是一兩五,而江西是一兩六七,到了湖廣四川是二兩,
過了江更貴,現在淮揚一石米大約要三兩,登州也要一兩八。
在河南山東災區,現在每石起碼要銀五兩,還有價無市。
萬曆中期,南方一石米大約也就是五錢銀,到天啟崇禎初,南方一石米要一兩。”
明代自中期以後,白銀本位化,也帶來了溫和通脹,物價一直在漲,只是漲的較溫和緩慢,而在天啟崇禎時,各地災害不斷加上兵災,導致物價全面全面暴漲,甚至居高不下。
在崇禎初,米價漲到一兩銀一石,百姓們覺得難以接受,可後來很快漲到二三兩一石,甚至四五兩都買不到糧,就只能是人相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