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都統使司,其實就是安南國。
當年朱元章曾頒詔,列十五個國家為不徵之國,其中就有安南國,朱元章不希望過度擴張,以帶來戰亂。
朱元章死後,朱棣靖難奪位,時越南正值陳朝末年,權臣控制朝政,大肆屠殺陳朝宗室。陳朝一個倖存的宗室逃亡大明,請求宗主國救助,永樂大帝派使者去責問安南,結果權臣胡氏膽大包天,竟敢斬殺明使,隨後起兵攻明。
這還得了?
永樂大怒,派名將張輔率軍南征,張輔也不負帝望,一戰平定安南,於是大明便在安南設立交趾布政使司,等於正式把安南納入統治,並設為一個行省。
不過交趾布政使司,總共設立了二十一年,就放棄了,安南人連年叛亂,加上當時北方蒙古壓力大,最終大明選擇放棄。
大明被迫承認了黎利建立的後黎朝,而黎利也繼續以大明為宗主國,繼續對大明稱臣進貢。
不過時隔多年後,這後黎朝也是朝政混亂,權臣莫登庸也是趁機掌控朝政,奪權篡位,建立了越南莫朝。
不過莫氏不得人心,黎朝的右衛前將軍沅淦,逃入哀牢,尋獲黎哀宗幼子擁立為帝,是為黎莊宗,在南方清化與莫氏對抗。
後來黎莊宗派使者赴北京,請求嘉靖皇帝討伐篡位的莫氏。
次年,嘉靖皇帝任命仇鸞為都督,毛伯溫參贊軍務,屯兵鎮南關,準備入越攻莫。大兵壓境之下,太上皇莫登庸遣使至鎮南關請降,將安南土地冊及戶籍獻於大明。
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嚮明朝官員納地請降。
大明於是順水推舟,把安國南降為安南都統使司,從屬國降為了屬地,改其十三道為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等。
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世襲,三年一貢。
名義上,安南再入大明版圖。
莫氏從此對明朝稱臣納貢,但對內繼續稱帝建元。
幾十年後,南方後黎朝復國,黎朝中興。黎朝派使者到北京,請求恢復安南國王的冊封,但大明以局勢未穩為由,仍只授黎氏安南都統使銜,並且還要求黎朝把莫氏據有的高平、太原等地讓與莫氏子孫。
後黎朝雖不甘,卻也不敢得罪大明,於是安南一直到此時,都沒復國,仍然是大明的屬地安南都統使司。
甚至在後黎朝外,還有一個莫氏一直割據西北的高平等地。
而後黎朝也並不安穩,後黎朝能復國,本就是全靠阮氏,後黎朝後來能擊敗莫氏,重登升龍府,又全靠大將鄭松。
鄭松自任都元帥總國政尚父平安王,掌握軍政大權,且地位世襲,故人稱鄭主,而黎皇只負責臨朝聽政及接見使節,所以黎氏為皇,鄭氏執政。
有幾分倭國天皇和幕府大將軍的味道。
而南部則全由阮氏家族控制,當年阮淦有擁立復辟之功。後來阮淦去世後,其子阮潢見鄭檢猜忌自己,便自請出鎮順化,順化是阮淦父子多年經營的大本營,深得人心。
阮潢回到順化後,協助鄭松掃蕩莫氏勢力,但仍被鄭松猜忌,適值朝中官員紛紛征討奪權的鄭松,阮潢詐稱協助討賊,乘機返回順化,卻派兵把守廣南,控制南方,然後把女兒嫁給鄭松兒子,等鄭松反應過來,阮鄭對峙局面已經形成。
此後雙方經歷數次大戰,可誰也奈何不了誰。
於是鄭氏在北方,挾持天子把持朝政,人稱鄭氏,而阮氏割據南方,人稱阮主。
加上割據西北的莫氏,小小的安南國,卻也是水淺王八多。
不過雖然南北對峙,相互大戰,可鄭阮卻也全力發展,安南反而是難得的強盛時期,南方的阮氏效彷西方,設大炮鑄造廠,建立水師,打造火器部隊,軍隊戰鬥力很強,他們往南滅掉了占城國,又奪取了高綿人的湄公河三角洲。
而在北方,其實還有一方割據勢力。
便是宣光武氏。
在莫登庸篡位後,身為後黎朝舊臣的武文淵,以登庸之亂,出據宣光,擁兵萬人,還向大明求援借兵。
武氏的行動,得到後黎朝的認可。
在後黎朝還偏安南方清化期間,特加封武氏當時的首領武文密,以他率兵從義,累有功勞有名,讓他鎮守宣光地區,許以世守傳襲,封號為宣光安北營嘉國公武文密。
安南人後來也稱之為宣光朝或隆平朝。
後黎朝滅莫氏,武氏幾代都多有功勞,滅莫氏不久,武德恭率本部三千,赴京朝見,歸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