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3章 進軍

又有遼餉、剿餉、練餉。

三餉裡已經包含練餉了,可地方又徵餉捐,每畝銀五分,說是建鄉團。然後又徵河費,其它諸如自治捐、義教捐、戶籍捐,甚至清丈費、徵收費等名目繁多。

這些附加的費用,比正賦還高出一倍多,然後交糧的時候,最大頭還是浮收,普通百姓交糧,他們各種手段,最後交糧一石,實際上卻要交兩石多。

有時又要折銀,結果折來折去,負擔又增添。

百姓根本搞不清楚這些稅賦加徵等到底有多少名目,反正衙門隨意加派,不管幹什麼,直接給百姓加徵就是了,甚至每次徵收,還要又額外收一筆徵收費,以及火耗。

反正最後實際繳納,往往超過產出一半以上。

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許多人直接棄地逃亡,沒逃的又還得承擔逃亡的稅賦,不給活路。

自明軍來了後,稅賦簡單化。

過去的各種什麼役啊費啊,全都統一為丁銀,且定了一個固定值,每石田賦糧,加徵一斗丁銀糧。

不管地方有多少役,需要多少辦公費等等,這個丁銀都不變,田賦也不變。

最後再加一成火耗,沒有其它各種什麼徵收費,火耗,耗上耗,浮收等了。

各種田地坡林,大小畝也都統一折成標準畝徵收。

到今年更是直接實物徵收,下鄉徵收。

之前崇禎時,再到韃子來,百姓負擔,得上繳土地所出三五成甚至更多,而現在,這麼簡化減負後,實際控制在了土地收成一成以內,甚至災荒時還有減免。

所以百姓交糧很積極。

糧食收穫,曬乾後,立馬就開始繳納,而糧食廳也是派人下來與各地保甲先負責徵收,最後收入各鄉鎮的糧站,然後再往府縣的糧倉轉。

從鄉鎮的糧站,到府縣的糧倉,在交通線上,還設有眾多轉運倉,在一些重要的核心要地,還設有大儲糧倉,駐軍之地,還設有軍倉。

這個全新的糧食收購、儲備網路,為大明控制區設配、供應糧食,把糧食設配供應發揮到極致。

“大家交糧很積極啊,排著隊。”

“嗯,我也沒看到有那些吏役做威做福。”

隊長李寶泉笑道,“以前地方各種開支,就靠那點糧銀里弄了,甚至這還是他們撈錢的重要機會,但現在不一樣了。”

如今官員有養廉銀,各級衙門有公使銀,上面還有預算劃拔,增加了官、吏編制和俸祿,如驛站、學校等開支,都不再是由地方自己負擔,而是財政劃拔。

再有一個,就是上面監管的嚴。

徵糧這事,直接由糧食廳負責,又有巡撫、分巡,總督、佈政、按察使、巡按,甚至巡糧御史等層層監督,誰敢再亂伸手。

尤其是處罰起來嚴厲啊。

像以前收個糧,還搞大小鬥,還踢斛淋尖這些,現在誰敢動手腳,那是軍法從事。不怕你有手段,就怕上面動真格的。

所有東西簡化以後,百姓也不會暈頭轉向搞不清楚了,就一畝兩鬥四升二合糧,敢額外多徵專案,那隨時可以上告。

這固定的糧,要是搞大小鬥等浮收,相差大點也是一樣可以上告。

以前他們一石糧敢浮收成兩石多甚至三四石,但現在一石糧稱量時,敢多收兩三升,都是大事。

“我老家浙江嚴州,早就這樣搞了,現在種地負擔很輕,地丁火耗不超過收成的一成,種子等也沒多少,如果是自己的地,一家種上五畝地交完地丁,以及種子等開銷外,可以留足一家口糧,還能有些賣。再種一畝桑或二畝棉,養蠶織布,足夠自家穿,還能賣錢買油鹽醬醋後剩餘個幾兩的。”

趙小樓之前一直努力攢錢,把軍餉大都寄回了老家,老家嚴州山裡地便宜,買了不少地,一家人自耕自足,又種了桑樹和茶園,養蠶織絲和種茶葉,有不少經濟收益。

甚至農閒時,兄弟們還能去工坊打零工補貼家用。

趙小樓現在就等著御營發老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