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城上的朱以海看到了趕到的清軍,
而戰場西面女郎山上的金攻玉也同樣等來了清軍。
“終於來了!”
金攻玉面對著急速趕來的清軍,臉上卻露出了笑容,挖這麼大坑,佈下如此陷阱,當然得抓大獵物,僅三千虜騎又如何能讓他滿意。
“傳令全軍,準備戰鬥!”
一名軍官感嘆,“可惜神機鎮的大炮沒運來,就算是隻運一批十二磅野炮來也好啊,架在這山上,居高臨下的轟他孃的,直接就能把他們轟碎。”
“哪有這麼多假如,神機鎮的大炮雖然犀利,可一天也只能走六十里,還得是平原大道,若是路不好走,一天也就二三十里,遇雨季泥濘,或是山路崎區,可能一天十里都難。咱們這次來時,可是日行二百里的急行軍,先前把輜重部隊都甩在後面,連鎮屬炮兵營的輕炮,都落後一天才到,神機鎮那些動則幾千斤的炮,得走到什麼時候。”
重炮雖然犀利,但最大的限制是速度。
明軍做為一支新軍,是一支步騎炮協同的部隊,還有專門的輜重輔兵部隊,所以行軍的速度這塊,要強於一般的舊明軍,但是又因為火炮、輜重車,又限制了行軍速度。
比如說一支步兵,如果不帶輜重不帶炮,一天行軍一百二十里都不是問題。
漢書陳湯裡說,重灌日行三十里,輕裝日行五十里,武經總要裡又說,平常日行三十里,快速日行六十里。如果戰事需要,急行軍還能增加數倍,騎兵甚至能一日夜疾馳二三百里。
朱以海對御營軍隊的行軍大體也分為日常行軍和急行軍兩種,日常行軍一天走六個小時,每行軍一小時休息五分鐘,中途用餐休息一小時,還要安營紮寨等,在較差的路上,一小時能行軍五里,中等的路能走六里,良好的路能走七里。所以一天在良好道路上,能走四十來裡。
另一種行軍方式,是急行軍,一天睡六小時,行軍十六個小時,因此最高能走一百二十里。
當然,這是步兵速度。
炮兵和輜重營運輸車,都會大大拖累他們的速度,炮兵在一般的路上,一小時頂多四里,好路也不過六里。
而且牲畜拉車,也不可能連續行軍十六個小時。
在山東平原的秋季行軍,道路良好,大軍團行軍,不超過每小時六里,還得經常休息,整隊。
朱以海率領三個鎮兩萬人馬從登來一路行軍到青齊,各路人馬就連綿十二里長。
如果按步兵普通行軍速度,隊尾到隊首的距離,得行軍兩小時。
這還是在平原上行軍,如果在山區行軍,隊伍會拉的更長,兩萬人可能要拉長到二十里。
朱以海的這次行軍,則是三個鎮各拉開一個小時距離行軍,同時每鎮派出自己的前鋒騎兵開路,他們離主力部隊又保持一個小時距離。
在前鋒騎兵和主力部隊之間,又還安排有一支騎兵部隊維持聯絡。
這樣的安排,也是儘量保證就算行軍時遇敵,也能夠有戰鬥力。
每個鎮,就是一個戰役軍團,就算前衛部隊的騎兵,也有單獨作戰的能力。
正因為這種戰術體系,所以這次神機鎮其實也來了,但還在路上,他們不僅要攜帶重炮,還要攜帶大量的彈藥,甚至還得攜帶鑄炮工匠、以及鑄炮的工具等,每日行軍不過幾十里,不可能急行軍,只能慢慢過來。
朱以海調他們來,其實也不是來打章丘戰役的,是調他們去濟南,準備接下來可能的圍城戰,甚至是計劃拿下濟南後,可能還要調他們去參與打徐州的。
“有三磅炮用就不錯了,讓炮營準備,等打起來,就讓他們把炮推到山下,協同作戰。”
三磅炮輕便,不過幾百斤,一匹馬,或是幾個炮手都能推著跑,最便捷之處還在於,他們還能邊打邊移動,不像是神機鎮的重炮,得構建一個炮兵陣地,固定在炮位上,一仗下來,很難有移動機會。
此時戰場上,出現的也正是博洛率領的清軍主力。
一路急行軍過來,一萬餘人,也被拉長了十餘里,最前面是騎兵,中間步兵,後面是拉著的一些炮車、輜重車。
猶如一字長蛇。
清軍遠遠的也看到了陷入苦戰中的圖賴前鋒騎兵,他們幾乎沒有猶豫就吹號進攻號角,沒有半點休整,直接就向河對岸的營地發起進攻,想要立即增援騎兵。
“韃子有點輕敵大意啊。”
金攻玉還有閒心跟軍官們評價韃子,他舉著千里鏡觀看著清軍的佇列,“這一路行軍過來,都佇列不整,甚至明顯有點疲憊不已,居然就這樣直接發起進攻,取敗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