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黃河改道,河南山東北直三省四十餘州縣百姓受災,如今定下黃河奪大清河出海之策,在固定新河道,要修堤,大堤一修,那就是八百里河道,上百萬畝地被毀。這麼多百姓,如果不能安置好,如何能行?”
文安之很不滿王之仁過於奉承皇帝,一句話,就要把這數百萬畝的故道河灘地都送給皇帝,這也太過了。
何況這四百萬畝僅是徐州以上故道的,徐州以下還有九百里故道河灘呢。
王之仁可不管這些,他現在是次輔也是總理大臣,但他對皇帝可是很忠心的,尤其是經歷上次事件後,更是堅定的站在皇帝身後。
“元輔說的也沒錯,但對於新河道受災的百姓,朝廷也早有安置了。就算還有災民沒安置妥當的,我以為,也可以直接遷移去臺灣。現在臺灣那邊到處都是沃土,現在才二三十萬移民,臺灣四府就算再遷移二三百萬人過去都容的下,土地任由開墾,每丁可墾百畝,不比擠在山東淮南強?”
文安之認為遷去臺灣,對百姓而言,太過遙遠,而且那邊現在一窮二白,過去後也不易生活,如果能在中原就近安置,無疑會更好。
“這事可以由百姓自己選擇,去臺灣的,朝廷可以承擔路上開銷,到了那邊後,發放無息的貸款,借給耕牛種子農具等,允許他們一家圈地百畝,且五年內不起科,從第五年起到第十年,也只徵半賦。”
文安之則反駁,“移民臺灣於國有利,但也得一步步來,移民太多,朝廷也無法保障民生等,這借貸耕牛種子農具等,數量太多能夠提供的了嗎?”
首輔次輔頭一次激烈交鋒。
互不相讓。
朱以海不動聲色的看著兩位大學士,等他們都吵的差不多了,才緩緩出聲。
“移民臺灣是朝廷的基本策略之一,不過文相說的也沒錯,得考慮保障和承受能力,咱們經過這幾年的大規模移民,也才移民三四十萬人過去,一年也就移民十萬左右,這還是東南的江浙福建廣東各地通力合作的結果。”
當年顏思齊鄭芝龍他們日本造反失敗跑到臺灣,到福建大陸招貧困百姓過去屯田種水稻和甘蔗,一人給安家銀三兩,三人給頭牛,用船運到臺灣,屯田墾荒,結寨自保。
而朱以海移民臺灣,則是在圍攻臺灣荷蘭人的時候,一邊圍城一邊屯田,然後不斷從內地把災民、饑民移過來。
當時許多內陸饑民、災民們,因兵禍天災饑荒,都快餓死了,根本不需要什麼條件,只要給口吃著就走。
一路提供吃的,到了沿海港口,裝船,一船船的運往臺灣,上了岸後,再分成一個個開拓營。
最早就是實行的營寨式墾荒,就是耕牛、農具、種子,甚至是口糧這些,全是官府提供的,也由官府管理。
集體墾荒,能有飯吃他們就滿足了。
種水稻種甘蔗,建榨汁坊等,收成所得後,屯營會根據屯民的年紀、老弱、男女,以及平時表現,分定等級,給予屯糧,相當於是屯田分成,等於是僱工。
屯田三年後,這些屯民們也開墾了不少田地,同時也積累了一些錢糧,房屋什麼的也都有了,這個時候朝廷才正式給他們分田。
每丁給十畝屯田,然後再允許他們每戶圈地,加屯田可圈滿百畝,算是正式落籍了,他們也可以向官府購買耕牛農具等。
有三年的集體屯墾,也算是渡過了最艱難的開頭,有了立身之本。
而朝廷的屯營,又接納新的移民過來,一邊繼續集體屯種,一邊繼續開荒,朝廷把屯田所得,除去分給屯民的,剩下的則用做移民、買牛買農具種子等費用。
除了官府的招募災民饑民移民外,官府這幾年也一直鼓勵百姓移民過來,願意來的,可以免費搭船來。
每戶可圈荒地百畝開墾,也可以向官府借一筆無息移民墾荒貸。
也歡迎那些豪強地主富人過來墾荒開發,不管是墾荒建甘蔗園、棉花園、稻園,還是來建作坊開店鋪這些,朝廷都歡迎,都還有稅賦等優惠。
現在臺灣福建人最多,漳州人、泉州人、福州人,然後潮汕、惠州人等也不少,又有些淮南移民,甚至山東移民。
擊敗了荷蘭人後,也接收了些荷蘭殖民者留下的奴隸。
同時明軍駐防荷蘭,也把卷屬遷往臺灣落戶安家。
因為朝廷鼓勵百姓移民臺灣,也積極的招募饑民窮人過去,對入臺的百姓是允許他們每戶圈地百畝,所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地區,大量百姓前往,廣東的潮汕惠州等地也有大量百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