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離職官員如回鄉丁憂,或遷葬、治喪、侍親、祭祖、省親、送親、送子、生病等離職,也有因公事離職的。
因事離職的,都要赴吏部作缺,獲得離職期限,期滿後再到吏部報備,聽侯補缺任和。
一般新獲得做官資格的人員,也還需要聽侯選任,他們又分正途候選人員、雜流候選人員及其他途徑入仕候選人員。
所有官員任期,官方正式說法叫考滿,考滿又有中高階、低階官員區分,也有京官和地方區分,甚至有內地和邊地的區分,不同區分有不同標準。
考滿,例應升遷。
但是,還得看缺。
考滿只是獲得升遷資格,歸吏部各班進入銓選程式。
正常升遷一次不超過兩個品階,降級一次也不超過三個品階。
但四品以上官,由皇帝說了算。
到了紹天朝以前,明朝官員職務任期三年,一般會連任兩屆,共九年時間,在任職期間受上司考核評定,有較為成熟的績效考核規則,以差評為例,主要集中在幾項瀆職中,如貪婪、殘暴、浮躁、老邁、健康不佳、工作漫不經心,上述每項不達標都會扣生,而相應的如果官員在任期間有良好表現,則會加分。
最後按加減分多少評定等級,分為優秀、普通、差,然後以此決定升遷還降免。
除了常規考滿,官員還要受都察院御史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定期考察京官叫京察,六年一次。考察地方官,被稱為大計,三年一次。
不定期考核隨時發生,巡按御史代天出巡,就握有考核大權。
不過越高階的官職,升遷越難,越難有真正的嚴格任期,而到了大學士這級,就更不用說。
明朝內閣大學士們,普通也就是當兩三年,甚至許多一年不到一年的,能滿五年的,都算是獨得聖捲了。
基本上,高階官員很少有真正的任期一說。
不過今天朱以海卻還是提出任期這事。
他仍是主張要有任期的,三年一任,最多再連任兩任,頂多九年。
一年一考,三年一任,還是比較合理的。
官員任期過短,難以做好事情,可如果任期過長,尤其是一些重要職位,明顯又會有很大隱患。
朱以海的首輔宋之普做了三年了,其實一直飽受爭議,不少人認為他沒資格,或是能力不足。
說他是點頭宰相。
不過朱以海之前一直用的比較順手,尤其是起兵之初,他最需要的就是宋之普這樣既有忠心,也有一定能力,還能非常配合皇帝的宰相,內閣只是他的助手,而不是掣肘皇帝的。
總體來說,宋之普表現還是很讓朱以海滿意的,如今也任首輔滿三年,朱以海便考慮,是否從他開始,規範下任期。
唐宋以來,宰相就沒有任期這麼一說,就看能不能讓皇帝滿意。不過普遍性的,宰相任期都不長。
宋普是個不錯的宰相,但制度得高於人治。
重要官職,尤其是宰相如果任期過長,無疑會利用職務之便,培植勢力,甚至是斂財、黨爭等。
宰相在位如果超過五年,一般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