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59章 新內閣新首輔

皇帝下詔,舉行廷推。

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都御史、諫院諫議大夫、大理寺卿、通政使、國子監祭酒,加上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翰林學士、六科掌印都給事中、十三道掌印監察御史、奉天府尹、山東總督兼巡撫等一干重臣,出席廷推。

所謂廷推,就是廷議推舉。

“聽聞宋首輔自請外放,已定雲貴總督兼雲南巡撫?”

蓬來宮待漏房,不少大臣已經得到了這訊息。

“陛下莫不真要換閣?”

“我倒奇怪陛下怎麼會舉行廷推!”

大家已經漸漸習慣了紹天大帝的獨裁專制,現在突然要廷推,他們還有些不太習慣了。

以前朝廷用人,中低階官員的任免是吏部職責,對低於三品的一些重要官職,吏部的內部有部推,由吏部尚書和左右侍郎,會同分管各司的主事郎中們集中會議,討論出合適的侯選人,最後由尚書本人決斷。

而對於三品以上大臣,一般由皇帝欽定。

不過對於一些有爭議較大的情況下,才會廷推。

廷推也是廷議的一種,廷議議的是軍國大事,如今漸被總理處取代,明中期以來,文官政治越發成熟。

尤其中後期的文臣,不僅在推選官員時有自己發言權,而且在各種國家大政上都能反應自己意見,併為此設立部推、廷推、廷議等各種制度。

不過廷議和廷推其實召開的時候並不多,前者主要討論立儲、國家大典、邊關重要軍事等,後者則主要是三品以上重要官員人選爭議較大時,

說白了就是皇帝勢弱的一種表現。

朱元章、朱棣這樣的強勢帝王,大權獨攬,這種制度是不可能的。

仁宣時也較少例子。

直到英宗後文臣勢力大漲,後面的幾任帝王又平庸倦政,才讓本來高度集中的皇權撕開了口子,直到弘治以後,這樣的制度才成慣例。

可朱以海起兵以來,我行我素,哪會受這些束縛。

初時,一直領兵在外,三品以下官倒是由部推,可三品以上基本上都是皇帝直接欽點。

不過就算是在崇禎時,廷推、廷議後文官也只是向皇帝提供方桉建議,或者提出人選,最終裁決權還是在皇帝手裡的。

比如說劉鴻訓他們那次廷推閣臣,就是讓廷推了十個人選,最後皇帝拿快子夾了六個名籤,十選六,拜為內閣大學士。

皇帝也可以完全對大臣的方桉和人選置之不理,憑個人喜好來決現,雖然完全駁斥的情況不多,但廷推廷議在明末時確實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一種政治制度。

可在紹天朝,這套已經被放棄不用許久了。

現在皇帝突然要廷推,還是在最近這種敏感時期,也不免讓人驚訝的。

等內奏事處宦官過來宣旨,領他們過宮門入殿面聖,到了殿上,他們才知道這次廷推的內容。

內閣六位殿閣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全部一任滿,要換閣。

換閣。

換一屆新的內閣上臺輔政。

皇帝讓大臣們先廷議一下,這新內閣人選,以及舊內閣的大學士們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