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4章 君要臣死

乾清門,總理處。

太子坐於上首,總理處的一眾總理大臣、協理大臣、襄理、幫辦等全都參會,這些來自朝廷內閣、六部、臺諫、都督府等兼職大臣,神色都很肅穆。

尤其是諫院的左諫議大夫錢謙益今天更是如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彩,甚至烏紗帽下露出的頭髮都添了許多白霜。

“諫院左諫議大夫彈劾耿仲明數十條謀逆大罪,都察院、諫院、刑部、大理寺和錦衣衛、東廠奉旨跟進,聯合調查,按例,下令暫停耿仲明駐朝鮮總督之職,暫收朝鮮將軍印,召他火速入京接受調查,遼東駐防禦營副提督許耀祖率一標人馬入雙城府元山港接任······”

內閣首輔大學士兼首席總理大臣文安之向太子報告。

“耿仲明接命令後,沒有等遼東駐防禦營副提督許耀祖到達元山港便直接向駐朝鮮總督府長史許士龍轉交印信,然後帶著一隊親兵返京,他從元山港沿高麗長城走陸路至新安州港,然後去了東江皮島,登島的第二天,留下了認罪書後自縊身亡。

耿仲明稱愧對陛下的信任賞識,犯下諸多大錯,迷途難返,萬死莫恕,只能以死謝罪,無顏再見聖人。”

文安之報告完後,殿中一時沉默。

年輕的太子殿下坐在上首,回頭望向身後,一道珠簾之後,有一道人影,皇帝朱以海此時正在簾後,那裡有幾個書架,上面放著許多題本奏摺甚至是書籍檔桉等,皇帝站在書架間翻看著一本摺子,正是耿仲明的那份認罪書,也是他最後遺言。

朱以海沒有理會太子。

太子回過頭,輕輕的咳了一聲,面向大臣們:“耿仲明回朝,也無須經皮島吧,他為何在皮島自縊?”

這或許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

其實從元山港可以直接海路回大明瞭,元山港就在東朝鮮海的永興灣,這是東朝鮮灣最深處的海灣,是最優良的天然良港。

這裡駐紮著東海艦隊的一支分艦隊,並不隸屬於駐朝鮮總督,因其天然的深水良港,加之大明這些年的東海戰略,朝廷開發外東北,主要依賴於海上,因此元山這個港口就變的熱鬧起來。

尤其是大明有意利用此港,暗中支援白山女真,威懾朝鮮,故此早在數年前就以朝鮮北境動盪為由,派出東海艦隊在此建立軍港駐軍,之後又順勢發展貿易,使之這裡成為重要的轉口貿易、加工製造和運輸的要港。

殿中一面銅屏風上今天還特意掛了一副遼東地圖,還有一副朝鮮半島的地圖。

朝鮮八道,現如今北境的咸鏡北道、咸鏡南道和平安北道這三個道,都完全由白山女真佔據。

元山港就在咸鏡南道的最南端,本來之前已經被朝鮮劃到江原道,甚至成了江原道的首府,結果現在卻在明軍控制下,實際又劃回咸鏡南道,也就是雙城都督府。

而鴨綠江口的平安北道,高麗長城從中斜穿而過,本來高麗長城的西端,是建立在鴨綠江口南岸附近的,但現在女真人實際上越過長城,實際控制了整個平安北道,也就是大抵以清川江與大同江的分水嶺為界,整個清川江兩岸都在控制下,平安南道部份地區也為女真實控。

咸鏡南道北抵赴戰嶺山脈,東北則以摩天嶺山脈為界,其西則以大同江的分水嶺為界,東抵大海,將整個永興灣都納入其中,也把最肥沃的河灣平原收走。

其實所謂的白山女真不過是朝廷打出的一個幌子,根本就沒有一個什麼真正的女真長白山部,曾經有過,但現如今在高麗長城一帶的女真人,其實就是各族女真混合,有許多是大明有意送過去安插的釘子,長白女真這個招牌,是大明有意立起來的。

而他們所佔據的朝鮮北境三道,也是大明皇帝授意,故意為之,要不是皇帝支援,他們也沒能力能整合到一塊,也未必是如今朝鮮新軍對手,而如果是他們自己聯合起來的,真要對打過長城自立,也不會在佔據了北境的這些戰略高地後,反而對大同江等平原地帶勒兵止馬了。

長白部現如今實際控制了朝鮮王國北境三道還多點,太子在接受了朱以海的一番指點後,也拒絕了朝鮮想讓大明幫忙鎮壓北境女真割據的請求,朝鮮國內十分不滿,大明不出手,那他們就自己出手。

這些年也們也建立起了一支新軍,明式裝備,明朝教官、參謀,不僅裝備大量火器,甚至連軍服都彷的明式,所有禁衛新軍的高階軍官基本上都有大明留學進修的經歷,中低層軍官那也都是受過明軍教官們培訓的,人人都能說口大明官話。

這支新軍是朝鮮的驕傲,也是他們自信膨脹的底氣,朝鮮王派出世子掛帥,率領了三鎮新軍足有三萬多人馬計劃北上平亂,誓要把女真人給剿滅,將他們俘虜了賣給大明做奴隸。

想法挺好,出兵前還給將士發了開拔賞錢,結果大軍三路進發,可結果出人意料,以前跟著明軍打了許多硬仗的朝新軍也是表現不錯的,可這次卻不行了。

他們沒有了大明專業了得的戰場情報支援,進入敵境後總是無法得到及時準確的情報,不是撲空,就是被襲擊後勤,前鋒被伏擊等。

朝軍三路進軍,結果就是被一路引誘進群山裡,然後沒完沒了的襲擊,雖然朝鮮新軍也學明軍搞火器化,幾乎全員火銃,甚至配了不少炮,可山裡行軍,道路難行,火炮難以攜帶機動,朝鮮人在被不斷的襲擾後,開始放棄笨重的火炮輜重等,輕裝追擊。

可學明軍的朝軍,部隊的鎧甲輕量化,甚至無甲化,那些火槍手們取代了弓箭手,連甲都放棄了,一來明軍的棉甲價格不便宜,他們自己又造不出便宜又好的,二來棉甲其實也挺重,所以他們也學明軍走輕步兵路線,想以火槍兵的勐烈火力搞純輸出式。

以前明軍帶著朝軍在遼東,在科爾沁草原在錫林郭勒草原在呼倫貝爾草原,甚至是在黑龍江、貝加爾湖、在堪察加半島,這套都挺搞用,排槍齊射,火槍連綿不斷,加上炮兵協同,騎兵配合,幾乎就沒遇到過敵手,管他是八旗女真,還是什麼沙俄哥薩克,都被他們的火力擊潰。

可朝軍忘記了,這一套不是那麼好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