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能夠想到,在場的人也很清楚。
所以當皇帝再一次問“還有沒有誰彈劾楊帆”的時候,再也沒有人敢出班。
即便是恨不得把楊帆挫骨揚灰的長孫無忌,此時也不得不沉默以待。
與那些害怕被治罪的低等官員不同,長孫無忌並不怕李二把他怎麼樣。
只要不是造反的罪名,長孫無忌相信李二陛下都不會動他長孫無忌一根汗毛。
更主要的是,長孫無忌在權衡利弊。
這場彈劾風波,已經不僅僅是彈劾楊帆是否成功,也不是江南士族是否能夠逼迫皇帝退讓。
而是涉及到世家與皇權的博弈。
在長孫無忌看來,一方面皇帝是為了力保楊帆,另一方面皇帝是藉機清除身邊反對他的聲音。
只是長孫無忌有些不確定,皇帝會做到哪一步。
是以雷霆的手段掃平身邊的障礙,還是見好就收,就此罷手!
長孫無忌驚疑不定之時,將目光投向了御座之上安然不動的李二陛下
對於這位皇帝的性格,天底下沒有人能比長孫無忌更瞭解。
或許李二本身就不是什麼道德完人,對於大臣的道德水平其實並不嚴苛,只要不觸及底線,皇帝向來是不聞不問。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作為皇帝,李二深諳此理。
對於朝中的大臣,皇帝對於人品其實並不看重,只看重其能力,看重是否忠心聽話。
侯君集能夠成為國公,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李二陛下雖然一直對大臣很是寬容,卻並不代表他不知道大臣私底下的齷蹉。
不發作,只是大家的齷齪還沒有觸及到李二陛下的底線。
可現在一旦觸及到了底線,李二陛下就徹底攤牌了。
因為大家的證據都掌握在李二手中,想讓誰名聲敗壞,只是一句話的事兒。
如此一想,長孫無忌背後的冷汗涔涔而下。
他沒想到,皇帝真的會讓百騎收集各個大臣的罪證。
更沒想到,為了保住楊帆,李二陛下居然冒著讓朝堂動盪的風險把這些證據公之於眾。
一切的一切,讓長孫無忌心中嫉恨難當。
但長孫無忌很清楚,似乎彈劾風潮一開始的時候,皇帝只是保持著沉默,並沒有插手其中的意思。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李二陛下開始徹底的決定力保楊帆?
難道是因為那一份江南經濟規劃?
還是一些其他不知道的原因呢?
長孫無忌越想越心驚,越想越膽顫。
此時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和皇帝之間從小培養出來的友情出現了一道看不見的隔閡。
皇帝似乎已經不像以前那般對自己毫無保留的信賴。
對自己居然開始有隱瞞了。
越想越覺得苦悶,長孫無忌滿嘴苦澀,只能燦燦一笑。
在他看來,這一次的彈劾風波,不僅是江南派系的官員,即使是他長孫無忌也只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罷了!
如此一想,長孫無忌不由有些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