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達回到皇城,那南漢使者早就回南漢去了,李景達的探子到達吳越國,與南漢使者回來已有幾月之久,古代資訊不發達李景達摸了摸頭想到了好主意。
“元輔,你越來越像龍虎山的道士了。”李景達似笑非笑的說道。
李良佐在歷史中去了武夷山當道士一去就是三十七年,他性情淡泊,聽景達說這話也二丈摸不著頭腦。李景達繼續說道:“元輔不想為官,為天下太平出綿薄之力。難不成你想修道,為天下百姓祈福。”
李良佐搖頭不語,看向遠處,清雅脫俗。這一句話更加堅定了李良佐修道之路。
“景達,實不相瞞,我對做官並無所求,對修道還是頗有好感。”李良佐思索道:“你在龍虎山修建寺廟,我經常出遊龍虎山,雖有道家氣息,但並非我棲身之所。”
“元輔喜歡遊歷名山大川,北方太亂,不如入閩去武夷山。”李景達直接進入主題,心中早就打好算盤。
“可是,家中還有老人照顧,遊歷武夷山也太倉促。”李良佐有些憂鬱,心中雖然有些萌動,但是想想家中父母,心裡也有些不捨。
“元輔,不要太多顧慮,家中之事由我兄長李璟為你多擔待些就是。”李璟與李良達感情非常好,可謂是不似親兄弟勝似親兄弟,聽了李景達的話李良佐便回去收拾行裝。
李景達也回去將此事告知兄長李璟,李璟也表示支援。並上報父皇,李昪看著蒼老許多,都是丹藥的禍害,命李建勳並加派500軍士護衛一同前往。
武夷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
武夷的美感在於山。由於遠古時期地殼運動,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蝕、風化剝落的綜合作用,使山體發生奇特變化:峰巖上升,溝谷下陷;山色因地熱氧化而顯紅褐,山形因擠壓而傾東。地殼運動使這裡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亙數里,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觀而言,則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其中,最具誘惑的莫過於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黃崗山南麓,全長60公里,流經景區9.5公里,山環水轉,水繞山行,自有風情。遊人可自星村碼頭憑籍一弓形古樸的竹筏,隨波逐流,飽賞山水大觀,抬頭可覽奇峰,俯首能賞水色。“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傳神的寫照。
武夷山市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武夷山風景區還有雙竿竹、方竹、建蘭等罕見的竹木、奇異的花卉、稀有的鳥獸和名貴的藥材,特別是這裡盛產的香濃、味醇的武夷巖茶,以其“藥飲兼具”的功效,名揚四海。
李良佐回金陵之後,日思夜想武夷山,這是李景達這半個月來陪同的結果。李景達和李建勳回金陵後便開始在民間募集書生和窮苦大眾。
李景達在武夷山讓佛、道、儒三學入武夷,並上書賜封李良佐為演道沖和先生,掌管道教,後來李良佐被尊為武夷山開山祖師。佛教盛行與吳越國,其國高僧延壽,在南方著手統一禪宗。他的徒兒中也有佛教優秀人物,李景達書信給胡璟,不到一個月就派延壽得意弟子來南唐傳授佛法,李景達將其也帶入了武夷山中。
“《九經》是周禮、儀禮、禮記、左傳、穀梁傳、公羊傳、詩、書、易。”李景達在朝堂上,對著文武百官道:“九經:是九部儒家經典的合稱。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
李景達在朝堂上說的話,被父皇大加讚賞。文武百官也是對李景達有了新的認知,眾王子中李景達文武雙全,大家都對朝堂上的李景達拍起了彩虹屁。
武夷山也是李景達引進儒學的地方,儒、道、佛三家文化交流也是重這開始。李景達知道大哥對他開始猜忌,他要早做準備建立自己的真正天策府。金陵的天策府,被大哥的幕僚緊緊盯著,這時候他想起了朱老三,朱元是景達結拜兄弟,讓朱元受寵若驚。李景達任命其為建州團練使,其實是軍事情報的頭目,在南方培養情報員,就是死侍,將南方政權的情報彙集,總部也設在武夷山,並掌管情報報與李景達。
朱三弟,大哥韓熙載,李景達結拜兄弟,這是李景達的秘密,瞞著父母和兄弟。李景達向朱、韓許諾,日後並封他們侯爵。二人也非常高興,為李景達出謀劃策,李景達告訴朱、韓道:“閩國一定要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不知二位有何良策。”
韓熙載道:“招降王延政,出兵幫其教訓王曦,王爺只要座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美哉。”。
朱元也認為合理,李景達說道:“三弟,你快派人混進建州、福州,收集情報,我們大展身手一番。”
三人相繼一笑,並開始各自部署,李景達讓大哥韓熙載書信王延政,自己書信潘承佑。朱元培養了死侍,讓其混入建州、福州,有些人種地、有些人從商,並以傳播學術名義魂入富商、官僚子弟的隊伍中。王延政收到書信後認為南唐是自己的主,馬上書信一封回告自己願意為南唐效力。潘承佑再此次也是沒少在王延政身邊鼓吹,李景達答應讓其掌南方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