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州生活小報,是朱秀半年前所創。
之後岐州、華州戰火愈演愈烈,朱秀應焦繼勳所請率軍南下支援,將涇州報社託付給溫仲平打理。
建立報社時,朱秀找來溫仲平詳細討論過。
溫氏是涇州本地第一大士族,頗具影響力,也是最早支援朱秀的勢力之一。
溫泰如今退居二線,打理家族事務,操辦絞麻生意,閒情之時與幾房小妾鑽研一下素女經、洞玄子等名著,小日子過得好不瀟灑。
溫仲平作為溫泰的嫡長子,朱秀麾下重要屬官,也是他極力扶持的溫氏下一任族長。
溫仲平能否成為涇州士人代表,平穩接任溫氏族長,關係到朱秀對於涇州士族的掌控。
讓溫仲平出面建立報社,便是抬高他名望地位的一種方式。
溫仲平雖說能力平平,學問平平,但勝在做人做事踏實認真,性子溫和。
更難得的是,溫仲平對於朱秀提出的,官方媒體、輿論喉舌等概念非常感興趣,理解程度也很到位。
朱秀只與他討論過報社的基本構建框架,發展方向和發行方式等細節,之後就率軍去了岐州,對報社的籌辦基本撒手不管。
沒想到時隔半年回到涇州,竟然發現報社經營的有聲有色,涇州生活小報的名聲已經徹底打響,在安定縣城更是成為銷售最為火爆的商品之一。
每期五文錢一份的低廉售價,讓許多老百姓但凡識幾個字的,都有閒錢買一份。
茶肆酒館還有專人誦讀報紙,商戶們發現,許多百姓對當地發生的時事新聞、各種花邊小道訊息非常感興趣,也樂得聘請人讀報,甚至還推出喝茶吃酒送報紙的促銷活動。
涇州生活小報選用寬大的黃麻紙雕版刻印,所用雕版也是依據紙張大小專門製作,選聘了一批中青年文士,專門為報社蒐集資料,撰寫文章,作為每期刊印的內容。
這些文人裡,不乏如年輕時候的溫泰一般,寒窗苦讀十數年,一心渴求參加朝廷科舉,最終卻因為時局動盪,求官無路,只得貧寒度日。
涇州報社的開辦,給了他們新的活路,雖說文案工作繁重,但酬勞也著實不菲,勤勞一些,完全能夠讓妻兒過上優渥生活。
報刊編輯這個職業,一時間受到涇州文士們的追捧,競爭的激烈程度,僅次於進入節度府做掾吏。
彰義軍重武,獎勵軍功厚待軍人,依據軍功提拔有明確的標準規定。
讀書人的出路,從節度府到地方州縣官府,也有一條清晰的優先次序。
最好的出路當然是進入節度府做一名掾吏,其次便是州府、縣府。
朱秀和史匡威探討過,涇州計程車族底子太薄,舉辦類似於科舉的大型正規選材考試不太現實,而且也容易招來非議。
清剿薛氏流毒後,從節度府到州縣官府,騰出一批職位,依照政績、資歷、年限等因素相繼提拔晉升後,底下又有一批職位空缺。
朱秀便從府州縣三級官府的屬吏中,透過考試選拔出一批人填補空缺,由吏員轉為官員,也算是轉入正職。
如此一來,眾多為官府服務的底層屬吏看到晉升希望,重新激發活力和幹勁,促使彰義軍的官僚系統朝著良性發展。
不想當吏員,又暫時做不了官,報社編輯就成為了價效比最高的職位。
不過總體來說,涇州的尚文風氣不足,文人底子太薄弱,矮矬子裡拔將軍,報紙上寫的社論文章,朱秀就沒瞧得上眼的。
溫仲平也知道這是報社硬傷,所以大多隻讓手下編輯們,抄錄一些節度府下發的告示,解讀新政策,刊登一些招聘招工的訊息,以及鄰近周邊和開封傳來的新聞趣事。
報紙屬於新鮮事物,對於訊息閉塞,活動範圍還出不了縣城的大多數百姓來說,任何一點趣聞都能引發他們的興趣。
溫仲平也邀請宋參、裴縉等人,時不時抽空寫幾篇有見地的政論文章,溫泰溫老頭,興致來了也會做些傷春悲秋的詩賦,無病呻吟一番。
朱秀幾日前,也以四有先生的化名,寫了一篇讚頌節度使史匡威,宣揚彰義軍愛民政策的文章,引來一眾好評。
老史整日樂呵呵地拿著報紙,在府裡大聲誦讀,抑揚頓挫的公鴨嗓聽得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裴縉雖然是買來的文聘,但底子比起大多數文士要強不少,以河東清叟的筆名,發表過幾篇政論文章,反響還不錯。
宋參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水平自然是不差的,只不過如今他是朱秀任命的首席助農官,整日奔波于田間地頭,忙著鑽研農事,抽不出太多時間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