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百萬兵額裡又有大部分是吃空餉,往北方邊境一擺,打不過契丹人、西夏人。
所謂百萬禁軍,只是個笑話。
真正能打仗的,竟然是一些地方募集來的廂軍。
一項政策施行久之後,如果不及時調整,一定會出現大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顯德元年禁軍大改之際,這項政策的確為大周禁軍帶來數十萬勇健之士。
這就是集天下藩鎮而充禁軍,強幹弱枝之法。
最後一個方面,則是為新徵調的各軍遴選都校,設定各級武官。
本著舉賢不避親的原則,朱秀直接把虎翼軍從侍衛司剝離開,充入殿前司步軍,潘美照舊擔任虎翼軍都指揮使。
曹彬升任騎軍拱聖軍都指揮使,朱武任步軍神勇軍左廂軍第一指揮指揮使,畢鎮海擔任步軍廣勇軍左廂都指揮使。
神勇軍指揮使是高懷德,朱秀親自去請,一番勸導之後才把他說動。
趙匡胤也相中高懷德,去晚一步,氣得牙癢癢。
原本朱秀怕別人說自己任人唯親,哪知聽了趙大的所作所為,才知道自己還是太膽小了些。
趙大這廝,也不知吹了什麼風,竟然讓柴榮同意把鐵騎軍抽調入殿前司。
鐵騎軍都指揮使趙弘殷,成了趙大的鐵桿下屬之一。
父子同在殿前司效力,而且兒子是老子的上司,也算奇聞之一,使得開封百姓津津樂道。
當然,這些人事安排,不可能任由朱秀和趙匡胤決定。
他二人商量後拿出個粗略章程,交由張永德過目,張永德如果覺得可行,再稟報柴榮批覆。
通常情況下,張永德對二人提議的武官人選不會有異議,柴榮也只是粗略看過,就御批透過。
顯德元年八月開始的這場禁軍改制,進行得如火如荼。
朱秀和趙匡胤成了京中最為忙碌之人。
十月初,侍衛司的盤子瓜分的差不多了,兩個傢伙開始往周邊藩鎮跑,從各州縣抽調精壯。
很快範圍擴大到淮北、山東、河北、河南諸州,朱秀這邊,潘美、曹彬、朱武、高懷德、石守信分頭趕往不同州縣,揀選健士。
趙匡胤那頭,韓令坤、韓重贇、馬仁瑀、楊信、張瓊幾人同樣如此,兩撥人忙得腳不沾地,生怕去晚了好苗子都被對方搶走。
在人事任命方面,朱秀和趙匡胤互相賣面子,朱秀破格提拔朱武和畢鎮海,趙匡胤沒有過問。
而趙匡胤重新安排韓重贇進入殿前司,朱秀也裝作沒看見,雙方頗為默契。
石守信繼續擔任內殿直都虞候,也是殿前司軍官,直接聽命與張永德,不受朱秀和趙匡胤管轄。
石守信能幫忙,朱秀感激不盡。
禁軍改革動靜頗大,阻力自然是有的,畢竟光侍衛司就差點鬧出好幾次譁變,幸虧朱秀和趙匡胤在這個問題上通力合作,以天子詔令進行強力鎮壓,對敢於鬧事者一律嚴懲不貸。
十月,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突然率領十幾個侍衛司將領脫掉衣甲,只穿白衣要闖宮見駕。
柴榮知道後召見他們,孟漢卿跪在皇帝面前一頓哭訴,大罵朱秀和趙匡胤要毀掉大周禁軍根基,柴榮耐著性子對他解釋,孟漢卿只是哀嚎,聽不進去。
哪知孟漢卿口不擇言,突然迸出來一句:“若使上黨郡公在此,斷不至於讓侍衛司淪落至如今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