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十分迷戀寶藏的故事,無論中國的或者外國的都十分的迷戀,在哪本雜誌或者報紙上如果看到類似於寶藏的傳聞,都千方百計的剪下來,集中貼上到一個“大演算”的本里。
後來看了金庸老先生的《雪山飛狐》,對遼東烏蘭山玉筆峰後的闖王寶藏心馳神往。甚至把學校圖書館裡那本畫有遼寧朝陽一帶的地圖冊反覆拿來借閱,進行研究描紅。在地圖上,烏蘭山的位置只是一個小點,我在上面不知道畫了多少個紅圈和標註。
再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知道了闖王寶藏不可能藏在遼東。一個滿清最大的敵人,怎麼可能把自己的國家寶藏,埋到敵人的老巢裡?即便是有燈下黑,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想法。那幾十車的財物,千里迢迢之下,也運不出關啊。
然而我對闖王寶藏終究是不死心的,在前幾年張獻忠的沉船之寶被陸續挖到之後,我更是激動不已。
於是我沿著大順軍的發展脈絡,希望能在紛雜的明朝時人筆記,或者歷史典籍中,再加上一些個人主觀猜想,能查到一些闖王寶藏的線索。(我對寶藏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反正只要沒挖到,就不能否認它不存在。如果挖到了.......咳咳)
總之,最後整理出來的,也就是現在讀者大人您看到這篇文字了。
那麼首先是這個“闖王寶藏”是怎麼來的呢,那就是李自成部隊初期的主要經濟來源————“追髒助餉”
在大順朝初期,一直宣傳的是三年免徵錢稅,軍隊所需的銀子,都是透過“追髒助餉”得來的。
在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進入河南之前,李自成已經被明軍打到銷聲匿跡,最多也就千、八百人。顯然這時候李自成是沒錢的。
打下了河南的洛陽之後,開了福王朱常洵的王宮,賺到了第一桶金。具體拿了多少錢不知道,但是從兩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第一個是明人的筆記,說是在李自成攻打襄陽的時候,守城的官軍大罵“王府金錢百萬,卻一毛不拔,空著肚子讓我們殺賊,讓我們都餓死嗎?”(《綏寇紀略》卷八《寄園寄所寄》卷九《二申野錄》卷八)
這裡的金錢百萬是一個虛數,但很顯然福王府裡是有很多錢的。
後來李自成破了福王府,這個錢大致有兩個去處。
其一:是賑濟了百姓,進行募兵擴軍
(《豫變紀略》:遠近饑民荷旗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
當然,這個賑濟肯定不是白白拿出糧食和銀錢給大家用,我想多半是要付出些代價的。
(《平寇志》卷四、《綏寇紀略》卷九:募人為兵,月給銀五兩,饑民趨之鶩)
其二:運往山裡
顧誠在《明末農民戰爭史》裡說:運往山區,充作軍用(P143頁)
當然,顧老先生寫的書只能算作歷史參考書籍,不能當做史料來用。但是顧老的考據,我想還是很紮實的,他既然這麼說了,我想“運往山中”的說法肯定是在哪裡看到過。
可惜顧老爺子並沒有說怎麼運的,又運到了哪個山區。
不過李自成大軍的運動軌跡,這一段是很清楚的,十二月份從商洛山中而出,十二月初破郟縣,二十一號破宜陽,再之後便攻打了洛陽。
所以說,如果按照正常思維的話,當時李自成羽翼未豐,突然得到了福王府的大筆銀錢,也一定會有藏些家底的想法。防止以後萬一兵事不利,有了這些銀錢,也可作不時之需。
所以順著自己的進攻路線,把福王府獲得的財寶運回到最近的商洛山中。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推斷。於是我在◆商洛山◆這個地方畫了個重點符號。
再之後的一個月,張獻忠出川破了襄陽,拿了襄陽王宮的很多錢,等李自成後來再得到襄陽的時候,錢都被張獻忠拿走,基本就是個空城了。(《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四:(張獻忠)發銀十五萬以賑災民)
在此之後,李自成走上了發跡的道路。三開啟封,最後開封被黃河大水淹了,(這段複雜,三種說法都有典籍佐證,有機會的時候需要單獨討論)整個城市都埋在了淤泥之下。
反正開封裡面的錢誰都沒得到,後來崇禎皇帝還找了些太監去清淤挖寶,不過收穫也不多。
所以開封城肯定是沒錢賺的,不過後來在陝西西安的秦王宮和山西的太原,李自成都是賺了盆滿體滿。只是那個時候大順軍已經家大業大。軍費開支已經成了一個甩不掉的重擔。
李自成在陝西東渡黃河以來,可以說明軍望風而降。而這些投降過來的明軍,就是一張張吃飯的嘴。人家投降過來了,崇禎多年積欠的餉銀不說補發一下吧,至少這個月的餉銀現錢總不該虧欠了吧。
所以說我覺得這個時候李自成非但沒攢下什麼錢,恐怕還要花出去不少。一直到重頭戲的來臨,大順軍攻佔北京。
所謂◆闖王寶藏的傳說◆也就是來自這裡了。
那麼李自成在北京城弄到了多少錢呢,每個典籍上記載不一。
《甲申紀事》說:銀尚存三千餘萬兩,金子一百五十萬兩。
《甲申核真略》說: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金若干萬
《二素記事》:李自成括內庫銀九千幾百萬,金半
研究明末的歷史專家顧誠老先生也認為這筆錢相當的龐大,他的考據是:銀子三千七百萬,金子一百五十萬兩。
之後就是“追髒助餉”了,按照官員的級別,明碼標價。拿不出這些錢就打,甚至打死。
(《甲申核真略》給出了拷掠官員的具體價碼: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五萬、三萬科道五萬吏部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署以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