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格本人和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率領著六萬大軍,快速南下。
而大順現在長安駐紮的人馬,就足足有八萬之眾。且大半都是中營的精銳之士。
在自己陝西的老家作戰,再加上軍隊人數佔優,又是以逸待勞。在李自成看來,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自己這一邊。
雖然大順軍後面沒有退路,一旦戰敗就是覆國滅邦的命運。然而在這麼有利的情況下,如果都不敢嘗試著打一下的話,那自己以後也別打仗了。
所以李自成決心要在長安,和阿濟格的西路軍打一場賭國運之戰。
戰鬥的地點安排在長安東北方向二十里的一片小平原上。之所以安排在這裡進行決戰,也是大順君臣商量了多日的結果。
一來是這片小平原足夠大,可以容納下十幾萬人的列陣廝殺。
二來這地勢極好,背山面水。後面就是驪山,可以登高駐紮指揮戰鬥,而前面就是渭水。建虜需要渡河與自己交戰。
雖然現在正月天氣,這渭河已經冰封,然而河面上畢竟堅滑難走。牛金星還出了主意,趁著建虜沒來之前,讓士卒在渭河的冰面上,鑿了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冰窟窿。
此時正月天氣,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冰窟窿上面便又結了一層薄冰。再加上這幾天一直在下雪。很快這些冰窟窿就埋在了大雪之下。
這些已經被大雪覆蓋上的冰窟窿,人和馬踩上去,都和平地沒什麼兩樣,但這些薄冰,卻禁受不住幾千斤紅夷大炮的重量。一旦建虜想拉著紅夷大炮過河時,這些冰窟窿便是一個個的死亡陷阱。
這片小平原的西邊是長安城,東邊是臨潼縣。這兩座堅城正好互為犄角之勢。
在前幾日的潼關大戰中,大順左營制將軍劉芳亮受了些輕傷,所以李自成便沒讓劉芳亮參與大戰,而是把他安排到東面的臨潼縣內駐紮,隨時出擊,以作策應。
李自成把御營紮在了驪山的高坡處,居高臨下指揮戰鬥。
在驪山之下,劉宗敏為中軍,左翼是張鼐和馬寶。右翼是田見秀。整體的戰略思路為中軍突破,左翼包抄。
這三路人馬之中,田見秀的右翼要弱上一些,他統帶的是劉芳亮左營的一部分人馬。
因為田見秀平常的職務就是“提督諸營事”,可謂哪營需要,就接管哪營。大順軍的五營人馬,田見秀都接管過,所以也稱不上將不知兵。
不過在前幾日的潼關大戰中,劉芳亮一部傷亡極重,如今還沒休整過來,所以李自成給田見秀制定的戰略是以守為主。
張鼐和馬寶的左翼比田見秀要強上一些,統帶的是右營的人馬和一些中營的人馬。屆時視敵人的具體實力,擇機而動。
中軍則是劉宗敏率領的本部中營人馬,這中營原來又叫老營。是大順軍最精銳的部隊。李自成又把自己壓箱底的“三堵牆”騎兵借給了劉宗敏。
這“三堵牆”都是騎兵,一人雙馬。分紅、白、黑三營。每營一千人,共三千人。號稱“列馬三萬,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每戰無不大勝”
這是李自成真正壓箱底的東西。在山海關大戰時,這三千人還在河南,所以錯過了那場決戰。
而潼關大戰的時候,又多是步卒衝營,用不上這些精銳的騎兵。
直到如今這場賭國運之戰,李自成才捨得把“三堵牆”拿了出來,又親手的交在大將劉宗敏的手裡,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等一切軍略安排就緒後,阿濟格也帶著他的六萬建虜渡過了渭河。
並派來使者,遣詞酌句的寫了一封戰書。
上書:“今攜女真健兒八十萬,願與將軍會獵於陝。”
李自成看了阿濟格的戰書,微微一笑,大筆一揮,在回信中寫道:
“朕治大順天兵五百一十二萬三千眾,與汝明日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