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容渡過沁水,進圍沁縣。
張楊聞訊大驚失色,急忙派人將董昭請來,向他問計。
董昭本年三十八歲,濟陰定陶人,原在袁紹手下。袁紹聽信讒言欲治罪於董昭。董昭表示願離冀州,覲見天子,幫助袁紹與朝廷建立聯絡。經過河內時,為張楊所留。董昭請張楊派人將他印綬送還朝廷,朝廷拜他為騎都尉。
董昭便留在河內,觀望形勢,留心諸侯發展。
董昭捻著頷下稀疏的鬍鬚,對張楊道:“某有三策,曹孟德自立於幷州,袁本初深忌之,將軍可求救於本初,本初必引兵前來,則河內可安,此上策也;
兗州呂奉先,與將軍有舊,與孟德有奪州之仇,其人善戰無前,可派人迎之,亦能解河內之危,唯其兵力稍遜,或將在郡內燒起戰事,損傷士民,此中策也。
曹孟德,英姿傑出,寬宏大度,雖失兗州,然復崛起於幷州,英雄歸之如流水,正求賢若渴之時,若萬不得已,將軍可舉郡投之,其必厚德將軍,將軍安若泰山,此下策也。
唯將軍決之。”
張楊不悅,但他尊重董昭,不便於衝他發怒,只是道:“曹孟德,梟雄也,豈可以英雄況之,我若投之,不過為其麾下一鷹犬耳,安能自主?
袁本初,猜忌多疑,引其兵來,我亦難在河內立足。
君之上策、下策皆使我失河內。
呂奉先,義氣過人,必來救我,退曹孟德後,其亦需借我之力。即使如張孟卓,暫歸於呂奉先麾下,亦有獨立之地位。君之中策是也。”
張楊遂收縮兵力,集兵於野王。麾下將領楊醜、穆順等欲救沁縣,張楊皆不許,急派使者渡河求救於呂布。
使者渡過黃河,正遇到陳宮東歸,遂一起東下。
使者知道陳宮在呂布軍中之地位,也將曹操進犯河內之事告知陳宮,請其相助。
陳宮此時心急如焚,卻無心與使者搭話,只是道:“此事暫且押後,容我與呂將軍商議大事後再說。”
陳宮此前兵鋒到達成皋,與代管河南諸縣的潁川太守徐邈屢起摩擦,並從自長安東逃的流民中得知一個駭人聽聞的訊息:天子被害!
天子被害,又處於當今形勢,這大漢是要亡了吧?
兗州四周諸侯會有何動向?
兗州又何去何從?
陳宮心中如壓著巨石,又覺得局面莫名兇險,哪裡還顧得上河內之事。
張楊使者又驚又怒,河內危在旦夕,還不是大事麼?
潁川太守徐邈年才二十三歲,正是英氣勃發的年紀。他早前在牽招西上時就得知天子遇害的訊息,捶胸頓足,放聲痛哭。
擦拭涕淚後,徐邈親率郡兵到達洛陽,修葺城池,扼守關塞,把守黃河渡口,又大力招徠流民,開墾荒地,發展生產。
三輔流民東逃者,皆為徐邈所截。
崤山賊張白騎見牽招西上,河南空虛,引兵來犯。
徐邈堅守函谷關不出,暗以輕兵繞至賊兵側後,待其鬆懈,突然喊殺而出。
賊軍駭然,奔潰,張白騎逃回崤山,一蹶不振。
河南群山中盤踞之賊寇皆憚之,相互告知道:“方去牽子經,又來徐景山,實難招惹也。”再不敢輕易侵擾河南諸縣。
徐邈親自坐鎮洛陽,是因為他敏銳察覺到河南、河內之重要性。
有天子在,天下宛如春秋,各路小諸侯還能在夾縫中生存;天子遇害,天下將變成戰國,小諸侯再沒有存在的必要。
兗州呂布、河內張楊、河東王邑、陳留張邈、華陰段煨、漢中張魯、隴西宋建、安定楊秋、京兆梁興、曲阿劉繇、吳郡許貢、烏程嚴白虎、會稽王朗、丹陽祖郎這些中小勢力將屬於第一波被兼併的物件。
兗州天然應歸左將軍所有,河內也不能輕易落入袁紹或曹操手中,否則勢必威脅河南地。
爭奪河內,小平津、孟津、五社津等幾處黃河渡口,就相當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