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劉寵將扶樂守將周頤派人送來的書信反覆閱讀,舉棋不定。
周頤書信內容不多:“張飛騎不足三千,大王可於明日黎明發動逆襲,將其拖住。
末將率軍出城列陣,豎矛如林,大王再徐徐自矛陣間隙退入末將軍後。
以末將堂堂之陣,擊張飛疲憊之騎,必能破之,此計比之末將與大王棄城同走更佳。唯大王明擇!”
劉寵原命令周頤直接出城進攻張飛,掩護自己,然後大家矛弩混編,一起向南撤退。
周頤之計卻是擊敗或打疼張飛,省得南下途中被他不停襲擾,難以從容行軍。
周頤之計似是有可取之處。
當然也不排除周頤是有些自保的小心思,不願意獨軍攻張飛,免得被劉寵丟下斷後。
若是如此,劉寵也非苛察之君,可以接受。
劉寵將書信示以左右。
劉寵帳下富有經驗的大將都沒在梁陳邊境之戰中,左右不過是些曲軍侯之類的軍官,都沒有什麼主意,唯劉寵決斷是聽。
劉寵從未想到周頤會反,便覆信同意依計行事。
翌日黎明,劉寵列方陣,弓弩上弦,指向張飛。
張飛騎兵也列陣。
隨著與劉寵幾次交鋒,張飛也總結出一些經驗。
跟向步卒衝鋒不同,面對劉寵連綿不絕的弩箭,不能排布密集陣型,必須將騎與騎之間距離在拉寬一些。
散兵線突擊,才能降低衝到弩陣之前被弩箭殺傷的損失。
當然,騎兵分散,其殺傷力也會下降。
但只要衝到近前,即使單挑,騎矛也足以擊潰弩兵倉促拿起的腰刀。
劉寵軍不動。
張飛率領騎兵小心接近,宛如將要對獵物發起攻擊的狼群。
東方既白,雙方緊張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忽然劉寵後方不遠處扶樂城中一陣騷動。
城門開啟,一隊人馬衝了進來。約莫有數十人,向劉寵軍狂奔。
為首一人一邊狂奔,一邊向著劉寵高聲呼喊。可惜距離過遠,在斥候提醒下留神望去的劉寵聽不清聲音。
那隊人後面緊跟著大隊追兵,不時放射著散亂的箭矢。
由於行進間倉促放箭,效果不佳,偶爾射倒一兩人。
為首一人速度極快,劉寵依稀看出乃是校尉陳眾。
陳眾絲毫不顧身邊被射倒的同伴,邊跑邊喊,向劉寵拼命揮舞,希望引起注意。
劉寵眯起眼睛,努力辨認。後面追擊之人看身形乃是周頤、趙陵等。
這是何故?
有人慾叛,因此發生內亂麼?
周頤一家忠貞,陳眾剛直可靠,他們都不會叛孤,莫非是會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