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賢如此竭力鼓動士子參加考試,威逼利誘,各種手段盡出,也跟劉備對縣令的考核有關。
大司馬府考核縣令政績的指標,除了租賦,又把透過部試人數給加進去。透過部試者多,說明文治好,給予嘉獎。透過部試者少,說明文治差,縣令是要吃掛落的。
王許回到家中,對妻子道:“大司馬舉行科考,我家將不復貧矣。”
其妻向來知道王許自負才學,脾氣怪異,不善於待人接物,很不受族中歡迎,平時躬耕田畝,常抱怨上位者不識人,沒有出頭之日,今天卻意氣風發,大異尋常,忙問究竟。
王許便說了大司馬科考選才之事,傲然道:“論勞什子孝廉,自然輪不到我,但論考試,我自問不在任何人之下。
大司馬以透過部試、府試者人數多寡來考核郡縣,郡縣必用心選拔良才,不敢舞弊,免得屆時競爭不過他郡。
既如此,我無憂矣。”
其妻也十分歡喜,飯菜中多加了一條醃魚,給王許吃,以作祝賀。自己仍舊吃鹹菜。
王許將醃魚一分為二,道:“此醃魚,不會吃太久了。”
時光飛逝,外部紛亂,戰火頻仍,五州卻一片和平景象。轉眼就到了郡試之日。
開陽縣令褚賢組織得力,又是郡治,具有天然優勢,共鼓動了兩百多名士子參加郡試。王許列名其中。
王許是琅琊王氏旁支。王氏現任族長王融乃是以前公府屢闢不就的名士,自然不會去參加考試。
琅琊國共有十三縣。三個屯田校尉部雖從級別上與郡國平行,但這次考試由郡國守相統一組織,屯田部可以派人參加,但不計入硬性考核。
參考士子共計千餘人,黑壓壓擠在府衙之前,將整條大街堵得水洩不通。
十三縣,光開陽一縣就有兩百餘名考生,其餘十二縣合計才八百多。並非他縣讀書人少,而是要長途跋涉來此,到底值得不值得。
開陽旁邊的即丘、臨沂、繒國、陽都,每縣來了百餘人。最遠處的姑幕縣只來了不到三十人。
琅琊相孫嵩站在府衙大堂前,望著滿街士子,還是非常滿意的。琅琊文風並非最盛,而能聚集千名士子,實在不易。
考場就在府衙之側的校場上,為免烈日驟雨,上面紮了無數頂棚。几案都是從城中人家租借的,勉強保持一致。
郡兵以及孫康率領的屯田兵將校場團團圍住,搜身後,將士子逐一放入。
每列三十人,有五十列,場地還有富裕。
每隔幾人站一名郡兵,手按刀柄,嚴陣以待。
孫嵩見眾考生在蒲團上坐好,命郡文學掾宣佈考場紀律:
“一,不得夾帶書籍、小抄等;
二、不得喧譁,不得交頭接耳。
三、不得左顧右盼,不得抄襲他人試卷。
四、考試結束,即刻擱筆。”
孫嵩與郡丞、法曹掾、偵曹掾、文學掾一起開啟蠟封的箱子,將試卷取了出來。
雖然郡試是由郡中自己出題,但大司馬令說的清楚,試卷統一印刷,出卷學士、印刷工匠等一律暫集中居住,不得回家,亦不得傳遞考題。
試卷印刷好之後直接密封,除非郡國守相、郡丞或長史、法曹、偵曹、文學曹一起,不得開啟。
百名郡兵每人取十份試卷,快速發放下去。然後又分發稿紙。
郡試一天考完,分上午和下午。上午考經義。下午考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