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至誠來說,追求魏照涵的難度尤如登天。
如果沒有家裡的三個妹子,張老闆自信將來他和魏女神一定會是神仙眷侶。
可惜這世上沒有如果。
眼下首要的事情是合作。
張至誠想要做晶片的閉環產業鏈,我們來看看生產電子產品的一個簡單流程:
砂子工業矽料多晶矽單晶矽棒晶片晶片電子產品。
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
七個步驟,乍一眼看去,這麼簡單啊!
砂子到工業矽料這一步是最簡單的,咱們的大西疆這玩意多的是,西疆的工業矽料更是佔據了大夏超過一半的份額。
矽料到多晶矽然後單晶矽的科技含量就比較高了,當然有工業裝置也不算太難,後世咱們國家透過十幾年的研究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
單晶矽到晶片這個過程已經開始抓瞎,這裡面的生產裝置和精密機器就得兩個***幫忙,否則你自己想玩難度重重,這還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來了,單矽晶片到晶片的這個過程。
首先單晶矽片得加工製作成晶圓,這一步大夏目前搞不定。
其次在晶圓上光刻你所設計好的電路圖,這一步最關鍵的又來了,它就是光刻機。
最後就是測試,這個更復雜,有一系列得軟硬體測試來確保你搞出來得晶片是符合要求的,比如使用壽命,功能,對散熱的要求等等。
整個流程中現在咱們能自主幹的步驟就那麼幾樣,可以攻克的是矽棒到晶片這個步驟,然後再狠一點由晶片到晶圓這個步驟。
當然未來的十幾年裡這兩步都搞定了,唯一搞不定的就是光刻機。
張至誠要做的就是把這兩步提前,並且還要搞出光刻機。
濱大綜合辦公樓,張至誠一行人抵達的時候由蔡光輝領著校長助理前來接待。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接待流程,這次和濱大高層會面走的是內部流程,省去公務函上的很多步驟,而且談的是合作而不是僅僅前來參觀,所以會面的人除了行政級別最高的王洪校長外,只有物理系王明院士和資訊工程學院的劉海斌教授和陳良院長。
一番閒談後直接進會議室。
蔡光輝首先開口,“張總此次前來的目的就是和濱大合作建光源實驗室和光學研究所,咱們先聽聽張總的預期”
“各位領導,我先說說我的目的”
“我想要做半導體和光刻機,想必蔡教授已經把我的意願轉達給了各位領導,夏芯搞敗了,原因咱們不說,我想當初被抽調的數百位專家心裡肯定有芥蒂,而我的身份又是商人,一個商人想要做這種關乎到國家命脈的關鍵性領域的東西,幾乎沒人相信我,不瞞領導們,我現在唯一的幫手是當初懷著一腔熱血回國的周學成周教授,其人本身是臺雞電頂級專家,是林大拿技術方面的左膀右臂之一,我和夏為任總達成了共識,夏為的海思並給我,上個月海思的整體搬遷也已經完成,這就是目前我的所有底子”
王洪問:“半導體的產業鏈很長,張總是要全部自己做?”
“有可能的話全部做,這也是我跟濱大接觸的原因,濱大是第一個,將來還有更多的高校,我跟夏芯的方式不同,他們是一鍋煮,而我是把鏈條上的每個環節拆開來,等時機成熟再組合到一起”
搞學術的人比較直,王明問:
“咱們講實際點,濱大的光學研究在國內可不佔優,張總能否給我們一個理由,為何不找別的高校而找我們呢”
王洪氣啊,這幫子人真的只能談研究不能談別的,你這麼一問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嘛?
張至誠笑道:“錢塘大學和夏中科大走在最前列,這我知道,而且大夏最好的光學研究所就在夏中科大這我也知道”
陳良也不理解了,“張總既然知道為何不找他們?”
“首先夏中科大的那個實驗室是很多年前建的,至少到目前為止涉及到頂級光源的成果沒多少,更別談應用到光刻機上的,方向不一致”
劉海斌說:“談到方向,張總可知濱海現在在建的一個光源專案,就是夏科院和濱海政府合作建的濱海光源實驗室,而且濱海的各大高校都有出資”
“劉教授說的是張江那個國家重點工程濱海光源實驗室對吧,我瞭解過,從零四年立項至今,工程進度大概到一半了吧,總投資是12億大洋”
王洪說:“咱們濱大當初出資1Y”
張至誠說:“工程預計建設完畢的時間大概是09年,我等不及,而且這個專案將來我乃至於濱海的各大高校,濱海政府以及夏科院都控制不了方向,畢竟是國家工程,它能有多少科研人員和資金投入到光刻機光源方面是未知數,不瞞各位領導,廬州有我的一個電池實驗室,僅僅一個鋰電商用化方向,我跟廬州領導談的是一期投入30Y,後面每年投入10Y大洋,持續時間是10年,為的就是在續航和安全方面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王洪心動了,“夏誠有這個資金投入?”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