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叫李文化的當地人來拜訪青雲大俠。他跪在李大俠面前,聲稱自己是開縣“紅燈罩”的首領。
因敬重李大俠是開縣的老神仙,在當地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他想請青雲大俠出面振臂一呼,必然會萬眾響應,紛紛加入反清興漢的“紅燈罩”組織。
原來,清廷為了儘快還清西方列強的所謂“戰爭賠款”,迫使地方政府加緊壓榨人民的血汗錢。
開縣政府向民眾的各種攤派多如牛毛,如什麼豬捐、土膏捐、土藥統稅等等,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
當時開縣到處流傳一句民謠:“寧赴東海死,勿為今日開縣民。”
在四川紅燈教被鎮壓後,許多教民逃到川鄂交界的開縣來避難。
李文化原先是重慶川東地區紅燈教的一個小頭領,紅燈教失敗後,他一直在暗中策劃反清起義。
他悄悄將這些人收羅起來,秘密成立“紅燈罩”組織,繼續開展反清驅洋鬥爭。
李文化告訴青雲大俠和智涵子,現在洋人在開縣大肆發展教徒,修建洋教堂,洋教徒欺壓民眾的事件屢有發生。
“紅燈罩”效法當年的義和團,以“反清驅洋”為宗旨,在開縣秘密發展信徒近萬人。
李文化歷數開縣政府和洋教徒的種種惡行後,再次懇請老人家出山相助。
李大俠耐心聽完李文化的講述後,對開縣人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時對李文化的義舉更是欽佩。
可是,自己畢竟已是三個花甲的老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婉拒了他的請求。
李文化又請智涵子出山,讓他坐“紅燈罩”第二把交椅。
智涵子不可能去當頭領,但他對“紅燈罩”的“反清驅洋”活動是支援的。
由於李大俠拒絕出山,自己也不好直接出面支援。智涵子向李文化眨了兩下眼睛,建議他去重慶請幾個袍哥兄弟,來開縣一起策劃起義。
在重慶袍哥的幫助下,李文化選擇五月的一個吉日,在開縣南門大寨“紅燈罩”壇口,豎起了“反清驅洋”的旗幟。
領導開縣民眾發動反對苛捐雜稅、反對傳教士欺壓民眾和勒捐派款的武裝起義。
開縣農民群眾紛紛響應,拿起鋤頭棍棒參加起義軍,起義隊伍幾天之內發展到五千多人。
李文化率領起義軍,很快攻佔了縣城,知縣侯之初嚇得棄城逃跑。
起義軍進城後搗毀縣衙門,拆毀洋教堂,賑饑濟貧,川東為之大震。
開縣百姓揚眉吐氣,恨不能把平日作惡多端的貪官汙吏斬盡殺絕。
可是,開縣高等小學堂有位名叫邵峰的武術教師,自恃武功高強。認為自己當官發財的機會來了,召集起二十幾名徒弟,找到侯知縣自薦去充當保鏢。
侯之初似乎抓到了救命稻草,重新召回縣保安隊人員,組織起兩千多人的地主武裝,對起義軍及家屬進行血腥鎮壓,準備重新佔領縣城。
那天,侯之初帶領縣保安隊去攻打“紅燈罩”佔領的縣城,邵峰和徒弟帶頭充當先鋒。
邵峰手持三節棍衝在前面,快要衝近城門時,城牆上箭矢如雨點般射下來。
接著一通炮響,城門開啟了,李文化躍馬橫刀,帶領起義軍衝殺出來。
李文化衝向邵峰,手中大鋼刀如旋風般向邵峰砍去。邵峰手中三節棍,一會兒是棍,一會兒像鞭,靈活對戰李文化。
兩人刀來棍往,大戰二十幾合。邵峰敵不住,轉身向南河邊逃跑,李文化在後面急追。
邵峰從石橋跑過了南河,李文化緊跟著也衝過了南河。
突然從石橋兩邊的樹林裡,衝出近千名保安隊員,將起義軍隊伍攔腰切斷在石橋兩邊,堵住了李文化及前鋒部隊的退路。
原來侯之初預先在南河石橋兩邊的樹林裡,埋伏了保安隊的精銳武裝。
李文化前進和後退的路被堵死後,邵峰馬上折返殺回來,與四個徒弟布成“五行陣”,將李文化團團圍住。
五行陣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關係,五個人渾然一體猶如一人,其招數互為守禦,步法互補空隙,變化無窮無盡。
邵峰與四個徒弟利用五行陣法,對李文化進行輪番攻擊。李文化困在陣中,左衝右突都不能脫身,眼看性命不保。
突然樹林裡一人飛縱而來,雙掌向前推出,向五行陣發出“五雷掌”。
只聽到“轟隆”一聲巨響,一團火球從掌中滾出,直接奔向五行陣的“金門”。
發出“五雷掌”的不是別人,正是智涵子。他聞知李文化及起義軍被困的訊息後,徵得青雲大俠的默許,來到南河邊的樹林裡觀看動靜。
智涵子見李文化被困五行陣中,已闖入“死門”,便立即飛縱出來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