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大師認為張獻忠在錦江埋寶後,肯定是在埋藏金銀的附近,用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
因此,只要找到了石牛和石鼓,順藤摸瓜,就一定能夠找出張獻忠的錦江藏寶
鄧大師根據石匠這張圖上的某些提示,認定張獻忠的埋寶地點就在成都附近的河流中。
他和兩個徒弟,到成都錦江岸邊察看了十幾天,又根據“二水口內藏”的童謠,最後確定藏寶地點位於成都府河與南河的交匯處。
鄧鳳生據此向總督建議,挖掘張獻忠錦江藏寶的範圍,控制在成都合江亭到望江樓之間的河段中。
趙爾豐聽了鄧大師的分析,非常高興。立即叫來自己的衛隊鏢師馬飛龍,封他為“摸金校尉”,帶官兵去具體執行挖寶行動。
為了對外保密,聲稱是到錦江河裡考古勘察,準備疏浚河道。
“摸金校尉”接到特殊任務後,帶了一百多名內府軍士,在鄧鳳生指導下,先將府河和南河的江水用馬槎攔斷。
待下游的河水放幹,露出河床後,再用木製人力水車,將餘水徹底抽乾。
軍士在河床上日夜勘察和挖掘,希望從河道泥沙下面,尋找到張獻忠的金庫。
這夥人沒有白忙,連續挖掘十幾天後,在九眼橋附近的河灘裡挖出了一個大石牛。
“摸金校尉”和鄧鳳生非常興奮,鼓勵軍士連續苦戰。又過了幾天,軍士在望江樓的對岸,石佛寺附近的河灘裡挖出了一個大石鼓。
石牛和石鼓都現了身!
鄧鳳生激動地跑去報告總督大人,張獻忠的藏寶標記石牛和石鼓都挖出來了,說明大西王水藏金庫,就一定在附近的河道里。
趙爾豐聽後十分興奮,令“摸金校尉”連夜挑燈挖掘。
他想現在已經挖出了石牛和石鼓,再入地挖三丈五,下面肯定就是黃金萬萬兩啦!
總督大人決定,今晚他要親自去錦江挖掘現場,見證張獻忠的“涸金”出土。
錦江河裡挖出石牛和石鼓的訊息,在成都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了大街小巷。
愛看熱鬧的成都人成群結隊,跑到九眼橋附近的江邊,爭先恐後地親眼觀看,石牛和石鼓長啥模樣。
今晚,總督大人冒著冬日的寒風,來到望江樓附近的江邊。隨從在岸邊搭個帳篷,擺起小案桌,生個烤火爐,兩個貼身婢女伺候茶水和酒菜。
趙爾豐與鄧鳳生師徒一起,坐在帳篷裡喝茶飲酒,閒聊張獻忠藏寶的話題。
鄧鳳生點燃葉子菸,猛吸兩口後說道:
“張獻忠在成都召開鬥寶大會以後,有人估算了一下,他府庫中至少有幾千萬兩黃金白銀。張獻忠死後誰都想得到這筆橫財,兩百多年來,一直有人在尋找大西王埋藏的黃金白銀。”
趙爾豐急切地問:“那麼,有沒有人挖出過張獻忠在錦江裡的藏寶?”
鄧鳳生告訴總督大人,根據《明史》和《蜀難紀實》等提供的線索,以及民間傳說,經常有人在錦江裡秘密尋寶。
幕僚還告訴總督大人,張獻忠死後,官府曾多次派人去尋找“錦江藏寶”,並對錦江一些地段進行過大規模的發掘。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廷為了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翰林院編修陳泰初呈請皇上,批准尋找大西王藏寶。